2019-08-10・旺報-綜合報導

2019-08-10・旺報-綜合報導
陸開診所鬆綁 有利赴陸讀醫台生

熟悉兩岸醫療體系的台灣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會長吳一昌表示,過去大陸醫療制度很多不合理,像不准多點執業、包裹式總額給付、政府定價等,最嚴重是醫療資源都在三甲醫院,等於資源浪費,很多人小感冒也去大醫院。去年新的衛生領導班子上去後很多都改了,鼓勵開放診所,有效疏散人潮,像感冒、牙科、皮膚科等都讓診所去看,大醫院就不會再大排長龍。
吳一昌說,大陸醫療體系是一步步跟台灣學,像早期該協會推動台灣醫師在大陸多點執業,不要綁在同一家醫院,現在大陸醫師也可以多點執業。之後大陸也漸漸開放診所,醫師可以白天在大醫院、晚上在診所,但大陸以前開診所限制很嚴,甚至診所跟著人走,如果醫師不執業,診所執照就取消。
制度限制也造成民眾不得不去大醫院。吳一昌解釋,台灣健保以「個人」為單位,大陸則以醫療機構為單位「包裹式總額給付」,例如某醫療機構一年有100萬元人民幣額度,看滿100萬就沒有醫保,第101萬起就要自費。民眾去大醫院可以報銷,但有些診所根本沒有醫保額度,全部要自費,民眾當然不愛去。
大陸醫療都由政府定價,例如感冒20元,清清楚楚寫在醫院牆上,醫院就不能收21元。未來消費者心態逐漸開放有關,醫院也能走向自主定價。
綜合來說,吳一昌樂見大陸開放診所,「對赴陸讀醫的台生來說,只要具備大陸醫師資格,不管你是哪裡人,都可以在大陸開診所。」
任職北京某三甲醫院的台籍林姓醫師說,台灣分級診療做得好,診所醫師都經過醫學院8年訓練並取得執照,品質有保障;大陸醫療資源差距大,公立大醫院的醫師資質更具有公信力。
林醫師認為,在大陸開診所,定位很重要。目前走向有兩種,一是醫美或奇特病症的私人診所,二是高端私人診所;診所營利則要考慮開設的地區和當地居民的需求。
至於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主要集中在社區,林醫師認為執行上可能有困難,因為社區醫院醫生工作量大,每天看診約140個病人,若未能改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可能淪為紙上作業。

(記者/簡立欣、實習記者李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