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映的電影《親愛的》,把失子家庭之痛呈現在公眾面前。從失子那一刻起,他們踏上漫漫尋子路,從繁華都市,到偏僻鄉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留下他們尋子身影,但多數都無功而返;但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正在改變這種狀況。近些年在大陸,政府和企業在合力完成一項任務:借助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讓被拐和走失兒童回家。
一件發生在2009年前後的10起拐賣兒童案,2014年嫌疑人被四川警方抓獲時,由於買賣兒童的中間人沒找到,10名兒童一直下落不明。桂宏正的孩子也是被拐的其中一人。10年來,他們嘗試尋子的方法,都是徒勞。孩子被拐前唯一的一張照片,印在尋人啟事上貼滿城市的電線杆;群發在論壇和貼吧上;印製在尋人撲克牌上都沒結果。
兩月大嬰兒照 也比中
2017年底,大陸公安部刑偵局副局長陳士渠在企業調研。在得知人工智慧和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後,提出在四川這起積案中初次嘗試。工作的第一步,是四川警方從家長手中收集孩子被拐時的照片,所幸的是,這10個孩子都保留被拐前的生活照,照片老舊發黃,有的家長們用油紙一層層的包裹,其中年齡最小的,只保留有兩三個月大的照片。
收集的10張照片,被統一送往企業的優圖實驗室裡,他們再用數位化高清儀器將照片提取出來。2018年11月,在進行了第一次的比對後,10個資料夾壓縮包轉交到四川警方蔣曉玲的手上。每個資料夾裡有101張照片。第一張照片是被拐兒童兩三歲的樣子,剩下的100張照片,是100個13歲左右的兒童,他們以滿分100分進行排列。
這100張照片下方寫著分數。蔣曉玲說,以75分為例,如果兩個人臉比對分數超過75,則這兩個人臉是「萬裡挑一的像」。再如98.3分,意味著照片中的人與被拐兒童有98.3%概率是同一個人。
技術強大 四川警驚喜
比對工作進行3次,第一次比對,找到4個被拐孩子。2019年2月進行第2次比對,找到1名兒童。2019年3月第3次比對,又找到2名兒童。至此,這10名被拐兒童中,只有3人尚未被確認身分。
這個結果讓蔣曉玲和團隊驚喜,尤其是那張被拐時只有兩、三個月大的孩子照片,最終竟也能比中。在她看來,這初次的嘗試,顯示出技術的強大,這也是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配合警方打拐尋親的第一次成功運用。
(記者/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