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0・旺報-專題報導

2019-09-20・旺報-專題報導
陸經濟特區 為改革開放開了窗

1979年首創蛇口工業區 為決策推動的前奏

大陸當年有多窮?改革開放的成就有多大?從下面一組經濟數字及排名就可以看出:一,1978年大陸GDP總量1495億美元,全球排名第11;2018年大陸GDP總量13兆美元,全球排名第2。二,1978年大陸人均GDP是156美元,全球排名第134,而當年有統計數字的國家與地區不過136個,大陸排名全球倒數第3;2018年大陸人均GDP是9608美元,全球排名第67。三,1978年大陸外匯存底1.67億美元,但2018年大陸外匯存底達到3兆1千多億美元,世界第1。

實施之初 沒錢只給政策

大陸經濟在40多年間取得重大成就,作為大陸經貿之窗的特區則是起了帶頭作用。
大陸經濟特區取法包括台灣在內的加工出口區,但政策開放度更大,不只是「境內關外」的概念,更可視為大陸境內的「治外法權」。實施之初,就是因為中央政府沒錢,只能給政策。
根據中共的官方說法,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決策,如何在經濟領域貫徹落實對外開放政策,需要一個合適的試驗田。中共中央放眼世界經濟特區的發展,特別是從出口加工區的成功經驗中獲得啟發,認為中國可以開闢一個試驗田,與世界市場對接,吸引外資、技術,發展外向產業,學習境外管理經驗,由此逐漸推進全國的改革開放;1979年中國創立了第一個出口加工區——蛇口工業區,這是中共中央作出創辦經濟特區決策的前奏。

上圖為1990年1月,海南兩線道「濱海大道」;下圖為2008年3月12日,海南「濱海大道」變六線道。 (新華社)
上圖為1990年1月,海南兩線道「濱海大道」;下圖為2008年3月12日,海南「濱海大道」變六線道。 (新華社)

特區設廠 外商稅務優惠

決策過程中,中共內部有意識型態的阻礙,後來還是元老鄧小平拍板,他說:「名字就叫特區,中央沒有錢,可以給政策,讓廣東殺出一條血路來。」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宣告了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的誕生。同年10月,國務院批覆了福建省設立廈門經濟特區的報告。1988年中共中央決定設立海南經濟特區,海南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在外匯嚴格管制的時代,在特區設廠的外商可以自由匯出匯入外匯、享有15%企所稅(非特區是30%)、低價取得土地、免關稅等優惠;很快的,大陸中央又授予特區政府單獨的立法權。
由於特區實施特殊政策,為了防止區內、區外的相互影響,特區實施等同於邊境的管制措施,沿特區甚至還鋪設圍牆、鐵絲網,出入還要查驗證件。
很快的,政策優惠吸引了大批外商湧入,成功拉動大陸經濟。根據1999年的統計,特區內的15家保稅區所占土地面積不過29平方公里,但卻創造出104.9億美元的國際貿易額,占大陸貿易總額的2.9%。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特區都發展得很好,這可以從GDP總量的城市排名中看出。期間,特區最常發生的弊端就是逃漏稅及走私,像廈門遠華走私案、汕頭迎賓館火災等,都是震動全大陸的重大案件。至於海南特區則是因炒房而造成經濟劇烈波動,多次遭到大陸中央修理。
隨著大陸經濟發展全面鋪開,特區原有的優惠政策已不再是優勢,各個特區也開始面臨「特區不特」的挑戰。而在國務院批准的五個特區中,又以深圳的轉型做最好。

2015年2月26日廣東自貿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新華社資料照片)
2015年2月26日廣東自貿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新華社資料照片)

優勢不再 深圳轉型最好

2016年深圳的經濟總量超過廣州,成為大陸經濟實力第三強的城市,2018年又超過香港。
現在的深圳被稱作「中國矽谷」,華為、騰訊、比亞迪、萬科、中興通訊、中國平安保險等大陸產業龍頭、世界級大公司都在此奠基。
深圳之所以能成為大陸的創新之都,就是因為它的治理層最早從「數大就是美」的傳統思維中醒來,把創新當成經濟發展的火車頭;2017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4.13%,接近全球領先水準,平均每天就有51件發明專利。
深圳的蛻變不只值得大陸其他城市借鏡,更值得台灣學習。(記者宋秉忠/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