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3・旺報-專題報導

2019-09-23・旺報-專題報導
經濟十字路口 兩場會議改變大陸

市場開放 大力引進外資與國外技術

2014年,大陸中央電視台《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電視劇,對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1978年末訪問日本有一段描述。訪問鋼鐵廠時,看到機器上小鐵牌有1969字樣,於是請教翻譯,是否指這台機器早在1969年製造?得到肯定答覆後又回頭問隨從官員,1969年時在幹什麼?對方答:「正在接受改造」,鄧小平嘆了一口氣,用濃濃的四川腔說:「人家在進步,我們在瞎搞!」
訪問團從日本回北京後,中共即召開中央委員工作會議,一路開到12月,緊接著就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簡稱十一屆三中。就在這場會議上,確定經濟路線結束計畫經濟,走向改革開放,不僅結束文革10年動亂,也標誌中國要破除鐵幕,要對外開放,準備大力引進外資與國外技術,與大陸建國之初的政治立場有根本上的差異。

大陸前領導人鄧小平對大陸經濟改革做出重大貢獻,圖為鄧小平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50周年大會上。(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前領導人鄧小平對大陸經濟改革做出重大貢獻,圖為鄧小平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50周年大會上。(新華社資料照片)

按實際情況發展經濟

在大陸改革開放歷史上,十一屆三中全會,被認定是扭轉國運的重要轉折點。之後中共中央又根據十一屆三中的精神,在廣東、福建畫出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城市做為經濟試點特區,逐步將特區的商業契約精神,推廣到各省市區。
在十一屆三中大會上,二度復出的鄧小平掌握最大話語權,先前四人幫、華國鋒等的黨內政治問題,已在工作會議上獲得陳雲等人的支持,到了三中全會,經濟改革便以鄧小平一言而決,完全貫徹他的意志,強調要按實際情況來發展經濟,反對不顧實際情況的經濟理論。華國鋒在1977年提出的大借外債、大購進口設備「洋躍進」方針被否決。所以,稱十一屆三中扭轉大陸的國運,並不為過。
另一個改變經濟型態的重要會議,便是1993年江澤民擔任總書記時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彼時鄧小平仍在世,雖然江澤民在政治上有「三個代表」等論述,但各界公認,退休的鄧小平仍掌有實權。因此十四屆三中的經濟決策,很難說沒有鄧小平的意志在內。
十四屆三中最重要的決策就是提出《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共的公文書類一向用白話文,這分文件確定了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為5年後朱鎔基擔任國務院總理推動國企改革提供基礎。
事實上,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許多方向,例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按勞分配等等,明確表示「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如此確定上層結構之後,各部會及各省市區便有法可依,持續走向更深化的經濟改革方向。

2014年大陸中央電視台《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電視劇海報。(取自豆瓣電影)
2014年大陸中央電視台《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電視劇海報。(取自豆瓣電影)

開放市場創經濟奇蹟

在1993年那個年代,大陸曾有作家指出,民間「私倒」(指沒有拿到指標,自行販售貨物)非常盛行,而公營體制的低薪資,讓許多高級技術人員拿不到相對應的報酬。曾有一篇小說指出,擔任外科醫師的老教授,賺得不如巷口倒賣衣服的高中畢業生。當時倒賣衣物都是去廣東批貨,從外銷成衣廠大批買斷,帶回較缺乏流行服裝的北方,利潤豐厚。
十四屆三中以後,企業改革如火如荼進行,多勞多得這四個字人人朗朗上口,打破過去社會主義吃大鍋飯的懶惰心態,也創建「下海」這個詞,指的就是投入做生意領域。許多原物料取消憑證供應,市場放開,人民不再以從商為恥,「倒賣」這個詞成為過去式。就這樣一路走來,創造出全球最大製造工廠、最大市場的經濟奇蹟。(記者/洪肇君)

小靈通-三中全會

中共中央做事情一向講究規矩,每5年一次的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之後,每年至少開一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因此簡稱一中、二中……,每一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要討論的重大政策都有既定方向,按慣例,一中全會產生黨內領導,二中推選國家機構領導人和全國政協領導人建議名單,三中便是研究經濟改革,到了四中研究黨建問題。三中通常就是決定這屆領導班子,要實施的主要改革與政策。(洪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