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5・旺報-連線報導

2019-10-25・旺報-連線報導
教師發聲:歷史不教好 影響國族認同

北一女中國文老師區桂芝在「反對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記者會上表示,文史不分家,現在的課綱讓學生缺乏相關背景的知識。台中二中歷史老師伍少俠也說,歷史課本中帶有情緒性文字、偏頗價值判斷,學生怎麼可能客觀思辨?又怎麼可能獲得國族認同?

北一女中國文老師區桂芝在「反對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記者會上表示,文史不分家,現在的課綱讓學生缺乏相關背景的知識。台中二中歷史老師伍少俠也說,歷史課本中帶有情緒性文字、偏頗價值判斷,學生怎麼可能客觀思辨?又怎麼可能獲得國族認同?

區桂芝舉例,教〈出師表〉時,若學生不了解三國鬥爭,就沒辦法理解為何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了解北宋黨爭,也無法體會范仲淹〈岳陽樓記〉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若不了解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生命理想的高度,如果不明白明清之際亡國的沉痛,就不會了解顧炎武〈廉恥〉為何說「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這些都需要歷史情境的鋪墊,沒有歷史知識或常識,就無法進入文學情境。

區桂芝說,這幾年政黨來來去去、課綱調來調去,課綱「早就不成綱」;她擔心,學生缺乏對自己民族根源的認知能力,就會缺乏對現實政治的謊言的判斷力,更嚴重的是失去未來生命的靈魂依歸。

伍少俠表示,高中歷史教科書有兩大任務,一是培養學生國族認同;二是藉著歷史教育裡面的特殊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現在的教科書都沒有做到。

他表示,現在歷史課本用專題式的書寫,但學生沒有相當基礎,如何去處理範圍小而更深入的題目?很多教師也反映,專題式教學要花更多時間,因為本來該用時序串聯的歷史,被切割得支離破碎,同樣的東西在不同專題得重複講;或是要講某個專題之前,要延伸往前講很多東西。

部分教科書用語帶有情緒,像他叫學生寫小組報告,分析教科書中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中華民國時期等五個時期,「哪個時期的原住民最慘?」結果學生結論竟是「原住民在中華民國時期最慘」,原因是教科書寫中華民國時期政府某政策讓原住民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衝擊」、「陷入更險惡困境」,帶有價值取向,而這竟是教科書所謂的「公平正義」。(記者簡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