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區議會選舉昨在反送中運動的加持下,投票人數及投票率都創新高,而相關指標的背後,凸顯的是港民對政治事務不再冷漠。然而選舉是一時的,最終無論建制、泛民派席次如何消長,激情退去後,更應該將此選舉視為反送中勇武派退場的契機,讓建制與泛民派回歸制度面對決,才是長遠之道。
反送中運動持續近6個月,而這股氣勢也直接延燒到香港此次的區議會選舉。作為反送中後的首場選舉,不少人既將選舉結果視為是一場對港府「信任公投」,更是對北京傳遞多數港民的心聲。
無庸置疑,此次選舉的投票人數與投票率寫下歷史新高,尤其投票率達到史無前例的新高,僅管最終選舉結果並未出爐,但這樣的選情,已然足夠讓所謂的泛民派士氣大振。
然而選舉結果固然表達了港民心聲,但是高投票率背後能不能解釋成民眾普遍對港府,乃至北京的不滿,恐怕還言之過早;最好的佐證即是,逾40%的議席競爭激烈,勝負差距僅僅只5%,足可說明。
在卸下激情面紗後,用一個相對冷靜的角度來看,反送中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民眾站出來投票,但這或許只能表達,港民一改過往對政治事務的冷漠態度,如今更願意透過手中的一票來表達意見,而非無限上綱解讀成打臉港府或北京。
此外,在選舉已成常態的台灣,選後最常聽到的一句話莫過於「選舉只是一時的」,同樣的話其實也可用來觀照此次香港選舉。建制、泛民派的席位最終變化固然值得重視,但是更重要的是,兩造雙方都該將此次選舉視為一個分水嶺,讓反送中的勇武派退場。
畢竟在政治熱情退去後,如何進一步回歸制度面,對於香港未來更加重要。對於泛民與建制派來說,這何嘗不是最好的下台階。
對泛民來說,選擇留在制度內與建制直球對決,或許才能讓反送中精神延續下去。(記者/ 陳柏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