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9・旺報-連線報導

2020-09-29・旺報-連線報導
深入大陸西部 台青募款助貧童

提供便宜營養午餐 成立課後輔導學堂

從2012年中共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攻堅」成為施政的重中之重。「要致富,先修路」,光是在看得到的硬體基礎建設方面,造橋鋪路、修高鐵蓋機場、助賣各地特色農產品,政府先後挹注大量的資金與人力。

經濟困難 吃不起泡麵

在硬體建設有了雛形後,更需要豐富提升軟體設施。此時,有一群剛從大學畢業沒幾年的台灣青年,跨海前往甘肅、寧夏等大陸西部偏鄉支援扶貧建設,把台灣社區營造的經驗,帶到大陸西北邊陲,和當地兒童與村民一同分享。

目前在福建廈門工作的台青Daisy,扶貧的地點在甘肅省積石山縣的陽山希望小學。「這裡95%以上的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家裡稍微有點經濟能力的,每天給孩子2元人民幣,買一包袋裝泡麵,撕開塑膠袋,和老師要點熱水,等麵泡軟後當午餐吃,如果沒熱水,就掰成小塊乾吃。」

而有更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孩子,連泡麵都吃不起,午餐時間就靜靜的趴在桌上,或到校園其他角落休息,努力抵抗飢餓,等傍晚放學後回家吃晚餐。Daisy說,當地大多數小朋友都一副面黃肌瘦,營養不良的樣子,她和祕書長商量後,決定向「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申請辦理營養午餐。

「由於學校地處偏遠,資訊也不發達,甚至不知道外界有相關的救助管道,」Daisy說,「這些救助資源上網就能找到,困難的是,前期要對學生家庭做詳細的調查,例如學生住家離學校多遠?父母都在外地哪些地方打工?平均收入多少?」等計畫核准後,還要在學校裡騰出空間蓋廚房、採買鍋碗瓢盆、聘請廚工……等一系列工作。

「從3月底進駐陽山希望小學,一直到7月7日孩子吃上第一頓營養午餐,共花了3個多月。」令Daisy印象深刻的是,「開餐當天中午12點鐘聲一響,小朋友聞著飯菜香,興奮的拿著碗筷從教室裡飛奔衝出來,喧譁聲、笑聲,場面有點混亂,老師光維持秩序就花了一段時間。」

有肉有蔬食 吃得很飽

Daisy說,每個學生的餐標是4元人民幣,包括:主食加上一葷一素,例如饅頭加上有肉有蔬食的燴菜,讓孩子吃得眉開眼笑。「當天讓我最難忘的,就是很多小朋友跑來跟我說,他們吃得很飽。而且午餐結束後,全校學生都跑到操場上玩,因為吃飽後有體力了!」

事實上,Daisy剛到積石山的時候,曾經嚴重水土不服,連續拉肚子2周,「一方面當地食物又油又辣,吃得不習慣,靠著行李中的乾糧撐了下來;另方面則是水質,村民喝的是山上岩洞裡蓄積的雨水,顏色微黃還有泥沙顆粒,後來我只好買礦泉水。」

此外,還有2個台灣台青遠赴寧夏,成立「四點鐘學堂」,在學校放學後,拿著繪本講故事給孩子聽,孩子第一次接觸繪本,備感新鮮有趣,台青也希望藉此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從書本中汲取各種知識的養分。

澆灌偏鄉 同時給釣竿

台青還發現,許多留守兒童不常和父母見面,每次視訊連線時不知道要說什麼,常會出現尷尬的沈默,後來會讓孩子事先寫一小段文章,記錄自己當天的學習心得,或是想念父母的心情,在視訊時唸給父母聽,「如此一來,培養了孩子的寫作能力。」

在大陸歡迎台青赴陸就業、創業的同時,有一批台青,他們來大陸從事著不賺錢的工作,付出青春與汗水,澆灌西北偏鄉,「不只給魚,同時也給釣竿」,和這些大陸偏鄉的孩子一路同行。(特派員藍孝威)

▲台青遠赴寧夏成立「四點鐘學堂」,在學校放學後,拿著繪本講故事給孩子聽。(台青提供)
▲台青遠赴寧夏成立「四點鐘學堂」,在學校放學後,拿著繪本講故事給孩子聽。(台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