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0年代到今日,台灣歷經幾波鎖台潮。第一波是李登輝時期的「戒急用忍」,第二波當屬陳水扁執政時的「有效管理」。而如今隨著民進黨嚴審大陸官方交流團,並用技術干擾台灣民眾西進就業之路,讓台灣正迎來第三波「鎖台潮」。這也凸顯在民進黨政府既無法端出政策牛肉留才,台灣青年無奈用腳投票的窘境。
回顧台灣發展歷程,幾乎可說是隨著改革興盛,隨著封閉而衰落。1996年前總統李登輝當時一句「戒急用忍」,兩岸相互投資契機叫停,不只斷了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之路,更讓台灣自絕於全球化和區域整合的大潮中。
面對大陸已逐步躍居「世界工廠」的事實,陳水扁執政時期拋出「有效管理」的應對政策,雖不如「戒急用忍」鎖國力道,但依舊是換湯不換藥;既讓台商西進之路困難重重,也禁止陸資來台,讓缺少大陸市場的台灣產業鏈,陷入「斷鏈」窘境,影響至今。
拒絕大陸市場 自傷產業
但隨著民進黨政府二度執政,這類鎖國戲碼似乎也正在重新上演。無論是「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或是「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陳水扁時期都還有所謂「開放」的說法。相比過去可能影響的是台企層次,但如今鎖國力道,卻是直接波及台灣民眾,尤其是台青一代。
比如說,中國銀行希望招聘在陸台灣應屆畢業生,遭到陸委會以恐有違法之虞禁止;對於大陸有意吸引台師赴陸,陸委會更下發公文至全台專大院校,明文要求公私立大學專任教師,未經許可不得參與大陸各項國家基金及研發計畫,相關作法也引發限制兩岸教育交流的疑慮。
台青尋找活路 向西前進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特約講座教授陳一新就指出,台灣民眾乃至台灣青年一代西進大陸,某個程度上是迫於無奈,畢竟台灣的環境不佳,政府又無法端出吸引人的政策牛肉,「向西看」成為台灣青年找尋活路的最佳跳板。
陳一新直言,民進黨政府應該還是要正面看待兩岸的交流,而不是一味的用技術性方式卡住台灣人才,因為終究擋不了台青「用腳投票」的事實,而大陸各省市惠台措施遍地開花,更助長這樣的趨勢。(記者陳柏廷/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