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治學大師大衛.伊斯頓認為政治就是價值和資源的權威配置。而他特別為政治在西方運作的過程創造了系統理論,政治系統就是不但有輸入影響決策同時又做出決策的不間斷過程。
政治遊說在西方的政策形成過程中只是其中的一環。真正影響決策的還是價值和資源的配置,這就和大多數西方精英分子形成的共識或者是意識形態相關了。
非僅對美外交工作不力
中美關係在川普總統發動貿易戰後,有急劇惡化的趨勢。一些人認為,這是大陸沒有善用手上的資源,充分運用各種影響力的結果。更有傳言指出,大陸的外事包括駐美外交人員在快速變化的新形勢下被要求檢討,「對美工作不力」。
以對美國政治影響力最大的以色列遊說集團為例。如果以色列不是美國在中東戰略的有力槓桿,她在華盛頓的政治遊說工作勢必「事倍功半」。同樣的如果是俄羅斯企圖影響美國的外交決策,就絕對會遭到嚴厲的檢視。因此,要想要在美國成功的政治遊說是有大前提的:符合美國整體利益,對美國在全球價值和資源的配置是加分而不是減分。
由下而上更能影響決策
但是美國的政治體系或是決策過程又是開放的。前駐美代表錢復曾經回憶,他除了積極和國務院官員交朋友外,還不斷拜訪參眾議員,並且一有機會就拜訪美國各州州長或是州議員,在他任內不斷邀請重量級參眾議員訪問台灣,為雙方發展實質關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風物長宜放眼量,大陸對美工作當然會受到大環境的束縛,有事倍功半之慮。但以大陸和美國經貿高度依存,互惠的角度來說。對美工作可以加強的地方和領域還有很多。美國的政治體系是開放的,只要合乎法律就可以做。美國50個州風土人情各異,州和聯邦政府並不是絕對的下級服從上級的關係。
如果美國的50個州長都訪問過中國,和大陸各省建立姐妹省的關係。各個重要城市的市長也和大陸重要城市締結姐妹市,這些原先就在美國政治體系做決策的官員或議員了解維繫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他們整體的力量可能遠遠超過花大錢聘請公關公司建立「關係」。(記者/孫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