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5・旺報-專題報導

2018-09-15・旺報-專題報導
陸結構性改變 台商轉型求生

10年來科技與新經濟攪動風雲 很多台商沒抓到契機

大陸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在大陸投資的廠商享受了10年好光景,但在金融風暴後,外銷市場一下子萎縮,加上大陸產業升級,經營成本大幅上升,台商遇到嚴格的考驗。

政策改 內需市場興起

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指出,金融風暴後,外銷市場不好,加上大陸沿海省分實施「騰籠換鳥」政策,淘汰「三來一補」產業(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造成不少台商經營困難。

當時被要求轉移的行業包括:服裝、五金、玩具、製鞋、包裝、陶瓷、水泥等建材工業,家具產業、再生金屬冶煉等勞力密集和高耗能產業,其中有很多是在珠三角的台商;直至今日,這些重視環保、勞工福利的政策還在繼續,受影響的產業更多。

大陸大潤發因電商興起,最後賣給了阿里巴巴。(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大潤發因電商興起,最後賣給了阿里巴巴。(新華社資料照片)

2008年後大陸內需市場興起,但很多台商卻沒有抓到此一契機,面臨陸商的挑戰。陳明璋指出,陸商的想法是「做大、做強」,強調規模,台商比較專精於自己的利基,加上陸商有在地政策優勢,會使用財務槓桿,以至於這10年間,興起不少大型民企,如BAT(百度、阿里、騰訊),以及吉利汽車併購VOLVO等,規模都是向全球500大看齊。

產業變化太快 難適應

在科技和新經濟方面,像人工智慧(AI)和共享經濟,大陸都是跳躍式發展。由於產業變化太快,很多台商已經難以適應;只有一些懂得併購並深耕大陸市場的台商,才能在過去10年持續壯大。就連原本發展非常好的大潤發,都因為電商興起,最後賣給了阿里巴巴,雖然原來經營團隊沒有太大改變,但是已經成為幫大陸老闆工作的專業經理人。

陳明璋說,大陸變化快,台商在大陸20年,宛如經歷百年的發展歷程,5年前去杭州,當時覺得杭州還落後台灣5年,在五星級飯店用餐時,隔壁有個當地小朋友知道他從台灣來,還說「爺爺,聽說台灣人很有錢」;如今再去杭州,覺得台灣已落後杭州5年,回首過去10年的發展,有很多值得台灣借鏡和警惕的地方。

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表示,台商在2008年金融海嘯中發生結構性改變,轉型升級的台商發展壯大,缺乏彈性的則面臨洗牌命運。(記者林汪靜攝)
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表示,台商在2008年金融海嘯中發生結構性改變,轉型升級的台商發展壯大,缺乏彈性的則面臨洗牌命運。(記者林汪靜攝)台商轉型台商轉型

(記者許昌平、林汪靜/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