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陸方拋出「習五條」,引發「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看法爭議。前副總統呂秀蓮1月22日舉辦「藍綠講堂」邀集各方學者探討。曾參與「馬習會」的前總統府副祕書長蕭旭岑表示,「九二共識」就是中華民國,習近平講什麼我們未必全然接受,這就是「各表」,若完全附和對岸說法,然後回頭說沒有「九二共識」,豈非本末倒置?他比喻,「九二共識」是一個搖籃,裡面的嬰兒是中華民國,如果不要這籃子,如何保護裡頭的嬰兒?他也認為,如果蔡總統接受「一中各表」,中共沒有任何立場拒絕跟蔡總統談。
蕭旭岑稱,現在很多人說九二會談沒有共識、不歡而散,但當年雙方代表各自回去後,經過函電往返,1992年11月3日海協會來電,隨後11月16日來函,對以口頭方式各自表達「充分尊重並接受」,這也是蔡總統2016年就職演說提到,1992年所達成的「共同認知與諒解」。
共謀統一 習談話重點
蕭旭岑特別指出,習近平談話後,本月16日,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特別將當年的函電內容在例行記者會上逐字唸出,裡頭即包含三大精神:「共謀統一」、「堅持一中」、「一中各表」。
他認為,習近平這次談話跟江八點、胡六點內容沒有多大不同,只是將重點放在「共謀統一」,習講話有其脈絡邏輯,但沒有溢出過去框架,且16日馬曉光的對外發言,也等於回到了「一中各表」的說法,「如果我們立場是中華民國,有什麼好動搖?」
文化大學陸研所教授龐建國認為,蘇起當時用九二共識取代一中各表,是因為知道前總統陳水扁很難接受一個中國,才有這種「創造性模糊」,雙方都有台階下,達到善意默契。
一國兩制 可學術討論
龐建國說,如果不想叫「九二共識」,想叫它「九二諒解」也未嘗不可,重點是背後的精神。
龐建國也提到,大陸被動接受我們提出的「九二共識」,是中華民國的勝利;大陸一開始不接受,後來接受了,怎麼會被某些人形容成我們失敗?至於「一國兩制」,也是未來統一以後的事,現在大陸拋出,未必要負面解讀它,可以學術討論、天馬行空,「我們不是對自己的民主制度很有信心嗎?」
呂秀蓮:一國兩制 習比鄧縮水很多
近期陸方提出「習五條」引發關注。前副總統呂秀蓮直指,現在大家在吵有沒有「九二共識」,最早應從1992年8月1日前總統李登輝主持國統會的《八一決議文》開始看起,當時李登輝主張的是一個中國、兩個區域、兩個治權,但當時有他想推動憲政改革的背景,因而喊統;對於一國兩制,她指出,如果拿習近平和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來比較,現在縮水很多,當時還講國防、外交、司法統統讓台灣自主,現在都不談了。
呂秀蓮1月22日邀集各方學者舉行「藍綠講堂」,討論對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制看法,她回應藍營支持者,若真心主張「一中」是「中華民國」,就要努力恢復、壯大中華民國,甚至推動中華民國重新返回聯合國,否則就是虛的,特別現在只要一遇斷交,有人持幸災樂禍心態,很不應該。
至於台灣部分人士不喜歡「中華民國」,她分析,是因為認為當年我們退出聯合國,加上目前只有17國承認中華民國,「才會有人覺得是否應改頭換面,換個國號」,最近也有北馬其頓的例子在前。但她也直指,主張用台灣當國名,跟主張中華民國會遇到的難題是一樣的,甚至面對更嚴厲挑戰。
另外,呂秀蓮認為「有九二、無共識」。她指,即便1992年兩岸勉強口頭各說各話,但到1993年《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稱,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等於不甩中華民國」,1998年汪道涵的86字,又重複白皮書內容。她認為,當年有一定意願統一,但接下來選出的每屆總統,都要揹著27年前的神主牌嗎?下一代選民需要什麼,應建立新的共識。
真理大學教授陳俐甫則提出,「九二共識」在國際法上沒有效果,沒有政治公報、協定,也沒有條約、公約,在國際法上沒有拘束性,只能說當時扮演破冰可能性。他認為,如果接受一中框架,只倚靠一方的善意,有可能會消失,最後會只能框架台灣,無法框架兩岸。
(記者/潘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