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升級,台資企業成重大受災戶,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的《2019資誠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貿易衝突」成為台灣企業執行長(CEO)們認知的第一大威脅,因應貿易衝突,40%台灣CEO進行供應鏈調整,39%的台灣CEO轉移市場重心。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全球稅務服務會計師曾博昇指出,台資企業已成中美貿易戰的重大受災戶,主要原因是有相當多台資企業利用大陸生產,銷售美國客戶,但這個傳統的「台灣接單、大陸生產、外銷美國」的商業模式,受到貿易戰的嚴重威脅。
資誠指出,台資企業處於中美夾縫之間,若要在危機中持續挺身而進,必須制定清楚應變策略,包括分散製造布局,擴大市場範疇,提升技術層級,提高附加價值,才能化危機為轉機,在這場戰爭中站穩一席之地。
曾博昇表示,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台資企業已積極進行供應鏈調整與市場重心轉移,包括增加台灣及東南亞的製造布局,或是分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加強開發歐洲、大陸或東南亞等市場;例如,許多台資企業便接到終端品牌廠要求將產能移往東南亞地區的要求,在美國品牌業者積極分散風險的大趨勢下,能提早做到分散生產基地企業,便能穩定訂單。
資誠建議,台商該從單純代工,走向高技術附加價值,甚至應該早於品牌廠的腳步看到市場變化趨勢,致力提升自身技術含量及競爭力;台資企業應更加注重面對高度客製化、少量多樣的市場需求,讓企業更加貼近市場、快速做出回應,縮短其產銷流程,設廠眼光也從低成本,轉向終端市場,把物流成本、關稅、供應鏈、原物料等因素加總起來思考,了解低人工成本的地區未必就是最有利的生產基地。
另外,台商可思考相關關稅工具的使用,包括重新審視受影響產品適用的進口稅則、重新審視受影響產品的原產地、探討價值鏈重組的可能性及過程中的潛在機會、評估申請豁免加徵關稅的可行性等。
(記者/許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