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0・旺報-專題報導

2020-03-30・旺報-專題報導
無視病毒肆虐 強權角力依舊

聯合國與WHO是衝突下的受害者

歐美各國新冠肺炎疫情方興未艾,部分國家卻未以民生防疫為先,不忘拓展政治利益,致地緣衝突未因病毒侵襲暫緩。多維新聞網報導,強權角力鑿痕,始終貫穿於看似主管全球衛生工作的世界衛生組織(WHO)之誕生經過與職權範圍。此刻更應反思霸權主義與資本體制缺陷,可以發現,聯合國與WHO正是此類衝突下的受害者。

報導指出,新加坡前駐聯合國代表馬凱碩於3月19日特意撰文《長期削弱WHO,西方該反省了》,聲討歐美基於私心,不願強化WHO功能與提供會費,正是對霸權主義的沉重控訴。

2月24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新華社)

世衛成立過程不順利

據悉,1945年4月聯合國制憲會議召開時,中國代表團施思明與巴西代表團蘇劄連袂提案新設國際衛生組織。成立WHO並非一帆風順,施思明徵詢曾任職國聯衛生組織的波蘭醫師拉西曼時,從堅持WHO總部應設於巴黎以免美國控制的意見中,感受到歐美齟齬。接著1946年6月國際衛生大會因美蘇矛盾,美國不願泛美衛生組織(PAHO)從屬於WHO之下,導致WHO組織法遲遲不能批准,直到1947年9月,各會員國合力撲滅埃及蘇伊士運河區霍亂疫情,才於1948年紛紛批准成立WHO。
冷戰不僅影響WHO誕生,連國際衛生大會與1948年WHO對「健康」的定義:「在身軀、精神和社會上的完美狀態,而不僅是消除疾病或羸弱。」也成了美蘇雙方攻防重點。
報導稱,馬凱碩在文章抨擊WHO過度注重生物醫學而非社會醫學,正是意識型態作祟。對構思健康定義的施思明與後來成為首任WHO祕書長的加拿大精神病理學家奇澤姆而言,改善人民所處社會,是消除疾病的根本方法。另一創始人南斯拉夫籍安德里亞也聲稱,WHO該聚焦「社會及經濟安全、教育、營養與住房」四大原則,顯見他們欲釜底抽薪根除貧病的淑世理想。

3月16日,紐約聯合國總部平時遊客、外交官及員工共用的出入口已被關閉。(中新社)

美蘇公衛體系大不同

然而,歐美國家卻認定這根本是社會主義翻版,堅決從生物醫學角度防治疫病,更堅持WHO僅能從事「技術性」工作。導致WHO起步頗受刁難。
報導指,最嚴重的是,意識型態差異導致美蘇雙方擁有截然不同的公衛體系,歐美資本陣營習慣注重研發醫藥科技、醫療保險服務商品化;社會主義國家則注重覆蓋率廣的醫療項目,造成雙方在WHO一開始簡直不能共存。
1949年,蘇聯不滿美國馬歇爾計畫與扣留輸往東歐的醫療物資,率東歐國家退出WHO。為了防止全球公衛出現破口及WHO財政拮据,奇澤姆頂住壓力,稱WHO章程並未規定會員可退出,認為蘇聯等國只是「不積極」,而非退出。果然讓蘇聯與東歐國家於1958年重返WHO,但雙方搶奪公衛與體制優勢話語權始終未歇。

3月26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

霸權國家更難被撼動

報導認為,隨著冷戰終結,社會主義國家相繼解體,資本主義陣營得以主導WHO方向,美國自1954年起就想削減WHO會費與功能的心思,終告得逞。讓WHO面臨諸多傳染病時總有心無力,卻又得承擔應變不足與官僚主義罵名,部分更激進人士甚至希望WHO只要在標準化食品與醫藥規範、疾病命名等事務上發揮功能即可,不需對各國公衛政策提供太多意見。
報導稱,因此,弱化的WHO在這回新冠肺炎疫情裡艱難地努力防治,但發出的呼籲不是遭忽視就是被質疑。新冠肺炎疫情加劇第三世界受宰制與不平等處境,握有軍事與資本優勢的國家,更抓緊機會剝削弱國窮國,辛辣地呈現強國與弱國、富國與窮國間的人權有別。
報導強調,如果不能以強化聯合國與WHO等多邊體系方式糾偏,替開發中國家爭取縮小與已開發國家差距的機會,那麼每一次大規模疫病、饑荒或貧困的流行,都會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變相實驗場,霸權國家將更難被撼動。

瑞士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總部外景。(新華社)

(記者/李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