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3・旺報-綜合報導

2018-05-23・旺報-綜合報導
陸AI博物館 讓文物活起來

開通數位功能 藏品可掃碼閱讀

文物承載歷史,是博物館的收藏主體。如今,上海的博物館功能正在不斷拓展,民眾入館看到的已經不僅僅是無聲的器物。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透過AI博物館計畫、短片,讓更多文物「活」起來。

在「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國家文物局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實現互聯網創新成果與博物館行業發展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推動「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畫」的實施。「AI博物館」計畫同時啟動,最新科技成果助推文物數位化建設,讓文物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現在民眾面前。

2018年5月18日,遊客在河北博物院參觀。(新華社)
2018年5月18日,遊客在河北博物院參觀。(新華社)
可透過百度AI實景觀看秦始皇兵馬俑。(截自百度)
可透過百度AI實景觀看秦始皇兵馬俑。(截自百度)

河北博物院獲頒「2018年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與歷年曾獲此獎項的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福建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等省級以上博物館一同躋身最具創新力博物館行列。

在大陸「數位博物館地圖」第一期,涵蓋1400多家博物館精確興趣點資訊,並實現人工智慧技術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歷史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的初步應用。

近年來,不少博物館相繼開通數位博物館功能,方便民眾上網瀏覽博物館的網上虛擬展廳和高清文物展示。未來,上海將繼續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運用行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資訊技術,每個館內重要藏品都可以透過掃碼閱讀,真正做到把博物館帶回家。

「博物館對城市而言太重要了。我們一直在說,上海和倫敦、巴黎、紐約最大的差別是在博物館。孩子們在倫敦的博物館看到的是一個世界,而在上海看的是一個中國,這決定了孩子的眼界和視野。」上博教育部主任陳曾路說,建設世界一流的博物館,能否在博物館教育上超越各國,大陸要走的路還很長。

央視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海報。(取自新浪微博@國家博物館)
央視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海報。(取自新浪微博@國家博物館)

跟上潮流 減少距離感

中新社18日報導,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執行主任林家豪說,連文物都玩起短片,大陸博物館在文物推廣領域積極嘗試新方法,讓歷史文物跟上時代潮流。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在內的7家博物館推出短片,引起網友的注目。

「國寶是兼具了市場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物品。」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教授李智說,以青年人喜聞樂見的短片、動畫為載體,更為輕鬆,能夠減少文物「高高在上的距離感」。

上海歷史博物館。(CFP)
上海歷史博物館。(CFP)

公布25萬筆藏品資訊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總目》18日在國家博物館官網上線,首批25萬餘筆藏品資訊首次向社會公布,重點包括藏品名稱、年代、普查編號、圖像等資訊。

此外,央視也推出《如果國寶會說話》紀錄片,展示了100件文物,共100集,分為4季播出,每季25集,每集5分鐘講述一件文物。將一個個「大國重器」濃縮在5分鐘的短片,穿越古今王朝、探訪先賢今人,著重講述國寶背後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和曲折經歷,使民眾身臨其境,領略中華國寶的價值與魅力。(記者林瑞益)

小靈通-AI博物館計畫

全稱為「用科技傳承文明:AI博物館計畫」,18日在上海共同啟動,已經推出全國數位博物館地圖一期,有1000多家博物館參與,讓民眾透過網路瀏覽各家博物館。計畫主旨在透過人工智慧、影片或虛擬實境,讓民眾可以更快吸收博物館的知識,幫助了解館藏文化。(記者林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