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開拓閱讀風氣、善用校地空間,諸如上海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大陸知名高等學府,紛紛開設實體校園書店,並打造為複合式文創空間,但校園書店經營不易,華東理工大學主管透露,經營都是淨支出,成本根本無法回收,導致大學書店的開辦,始終在「情懷與生存」之間擺盪與掙扎。
大陸今年不少大學實體書店相繼開張,像是在上海,有華東理工大學隴上書店、同濟大學同濟書店,以及10月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松江校區試營運的鍾書閣首家大學校園書店,另位於湖北武漢的華中師範大學,位於校內圖書館的倍閱書店,由湖北省新華書店集團打造,採取24小時營業,則是從9月底開始營運。
網路興起改變購書習慣
據《人民日報》報導,即便實體書店今年紛紛回歸大學校園,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副社長戎煒直言,該校的隴上書店,就稱為化工書店,過去曾是上海數一數二的科技書店,是業界人士尋找化工類書籍的主要去處,但隨著網路興起,購書不再需要走到實體書店,5年間,大學書店倒閉近半,「能夠支撐到今天,沒有斷流的校園書店,幾乎都是隸屬於出版社、有輸血機制的校園書店。」
大學書店的經營,面臨閱讀習慣的改變、市場變化、租金壓力等原因,經營難以為繼,但轉機發生在2016年,大陸官方共11部門聯合頒布《關於支援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大學開辦校園書店,並鼓勵企業參與建設,大陸各省市因此紛紛推出,實體書店進校園相關行動計畫。
租金低成本卻依舊高
其中像是華東理工大學隴上書店,去年10月開始動工改建,出版社投入1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裝修,並選擇在今年4月23日,即世界讀書日當天正式營業。為了善用書店空間,內部更打造沙龍區域,專門舉辦文化交流與學術講座,另外像是浙江傳媒學院與新華書店聯手打造的「顏品‧新華書店」,同樣設有咖啡廳與展覽空間。
論及大學書店的經營,戎煒說,各界近來都很關注校園書店的「生存狀況」,華東理工大學也積極申請政府補助,近兩年間,書店共申請到20萬元的官方補助款,校內空間的租金也比商業區域便宜,但成本依舊難以回收,「一年下來,5個員工的工資就得40到50萬元,水電費、辦公費等也要10萬元,這些都是淨支出」,實體校園書店還是很難收回成本。
(記者/李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