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垃圾分類」在大陸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但事實上,早在2000年6月,大陸就將北京等8個城市列為首批試點「垃圾分類」的城市,但19年下來,這些試點城市總體來看收效甚微,基本處於原地踏步的情況。專家指出,垃圾分類不是簡單的「分分類」而已,而是一場利益的重新分配和博弈,「如果不上升到改革的高度,中國的垃圾分類即使再轟轟烈烈,也都只是『逗你玩』。」
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院垃圾分類委員會主任蘭亞軍指出,垃圾分類最核心的價值在於「減量」,讓最後進入掩埋場或焚化爐的垃圾量降下來。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大陸還沒有一個試點城市敢說自己的垃圾真正實現減量,而且是可持續地減量。
早在2000年6月,當時的大陸建設部將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深圳、廈門、桂林8個城市列為首批「垃圾分類」的試點城市,但19年來,各城市並沒有達成垃圾減量的目標。對此,蘭亞軍表示,這說明垃圾分類不是簡單的「分分類」的問題,而是非常複雜的事。
蘭亞軍指出,其複雜之處在於,垃圾分類除了前面居民端的分類投放之外,還需要後面產業端的垃圾收集、垃圾運輸、垃圾處理利用等多個環節也秉持分類的理念去操作。目前矛盾之處在於,大陸現行的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利用,都是按照垃圾量的大小給付企業費用。一旦垃圾分類實現減量,就會影響後面產業端的利益。
因此,蘭亞軍指出,大陸的垃圾分類歷經多年還沒成功,本質上就在利益的重新分配沒有到位,這個問題如果不上升到改革的高度,將整個垃圾分類的產業鏈打通,光是讓居民分類,結果還是沒有意義。
(記者/梁世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