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2・旺報-綜合報導

2019-09-22・旺報-綜合報導
貿戰膠著 中美轉向制度之爭

中美貿易戰陷入膠著,暫時看不到結局。瑞士信貸私人銀行大中華區副董事長陶冬因此說,「在我有生之年,可能看不到美中兩國和平共處」。

陶冬的說法,對!也不對!

陶冬的說法對,因為崛起中的和守成的大國,歷史上都不能和平相處;但陶冬的說法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中美兩國除非瘋了,否則絕不可能直接開戰。

在軍事熱戰不可能發生的情況下,中美兩國只會在非軍事領域冷戰,貿易戰、科技戰只是開始,而中美的發展模式優劣、經濟制度之爭將逐漸成為雙方冷戰的主要訴求。

9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一定要把我國實體經濟搞上去」,《環球時報》發表社評「北京新機場建成,中國基建沒有掉速」,除了反駁「中國經濟減速」論外,主要是宣揚中國發展模式(或稱北京發展模式)的優越性。

9月21日,在北京舉行的「國家發展與治理現代化論壇」上,大陸主流意識的大將林毅夫、李稻葵、胡鞍鋼一一上陣,把北京模式具體化成「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的內涵,並宣稱,這一模式將成為有別於西方資本主義的新樣板。

在國際宣傳上,大陸官方很少直接用「北京模式」、「中國模式」的字眼,相反的,這些字眼最早來自西方主流媒體,像是美國《時代雜誌》2017年11月封面以「中國贏了」作為標題,並且史上首次加入以非英語的中文並列出現兩種文字的封面;撰文者伊恩.布藍默(Ian Arthur Bremmer)認為,歐美到了該清醒的時候,事實上,中國模式確實存在,且有西方制度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否則無法解釋為何西方影響力這十多年的下降趨勢。

而對北京來說,去年7月在經濟戰場上遭到美國「珍珠港」式的狙擊,剛開始有點措手不及,但一年多打打停停下來,陸方的自信已經恢復。應對美方的貿易戰,中方的戰略已經很明確:對內,經濟維穩/對外,捍衛全球化;同時,把自衛反擊戰的層次拉高,直接訴諸中美制度之爭。

對台灣來說,中國經濟崩潰論已經害了我們一次,即李登輝的兩國論,而蔡政府似乎又重蹈李登輝的覆轍。(記者/宋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