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直播行業開始興起,從戶外主播再到帶貨主播,進而吸引各領域名人與藝人的「明星主播」,尤其今年因新冠疫情使得外出困難,商家眼光更聚焦在直播行業。但稍早大陸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淘寶直播「新國貨首發」專場完成直播帶貨首秀後,卻被媒體爆料指稱,參與吳曉波直播的品牌方付了60萬元(人民幣,下同),但實際成交額不足5萬元,被解讀為明星帶貨的崩塌速度,也跟這股熱潮竄起一樣快。
隨後,吳曉波也發文反思自己的直播翻車事件,認為自己並沒有把講課模式切換成帶貨思維。
實際上,這也不是個案,據大陸互聯網新視線報導分析,直播帶貨這個回鍋的風口,在翻紅半年之後,再次到了退潮時刻,原因第一點是直播帶貨在特殊階段的歷史使命已告一段落,伴隨大陸疫情逐漸平息,線下實體經濟漸漸復甦,線上消費將逐漸恢復常態,直播帶貨這種純靠主播選品,而不是消費者自主選擇的消費模式,走向衰退也屬正常。
第二點是因為直播帶貨的「虛火」,同時帶來許多不規範和不理性的行為,例如吳曉波的直播帶貨,貼出「粉絲平均觀看時長3990秒」,引導銷售業績5216萬元。乍看成績耀眼,但仔細思考就能發現,例如刻意不講平均觀看時長,只講「粉絲」觀看時長,這說明了直播並沒有吸引多少「路人」觀看。
又或不提到「直播帶貨業績」,而以「引導銷售業績」的說法代替,這背後也意味著吳曉波直播前後賣出的商品都算他的「帶貨績效」,顯然也讓數據難以服眾。(記者/吳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