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0・中時-專題報導

2019-03-10・中時-專題報導
ㄆㄨㄣ新經濟學①廚餘資源化商機逾10億 不餵豬也賺很大

因應非洲豬瘟來襲,雲林、嘉義、高雄、花蓮、金門等5縣市宣布禁止廚餘養豬,由於配套措施不足,花蓮發生下水道被廚餘塞爆的恐怖情景。為避免廚餘亂竄,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提出廚餘資源化新商業模式,呼籲社區民眾、企業、政府部門共同落實廚餘經濟學,將垃圾變黃金。

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估計,台灣每戶每天丟棄約1公斤廚餘,全年產生256萬噸廚餘,但環保署統計,2017年家戶廚餘回收量僅55萬公噸,其中有6成以上用於餵豬,其他用於製作堆肥或焚化。許多廚餘未能回收,被當作垃圾丟棄,最後送到焚化爐,一來可能產生有毒氣體,二來也浪費資源。

廚餘餵豬前須倒入蒸煮槽。(養豬戶劉先生提供)
廚餘餵豬前須倒入蒸煮槽。(養豬戶劉先生提供)

豬瘟效應 餿水亂竄成未爆彈

為防範非洲豬瘟入侵,台灣養豬青年聯盟建議政府宣布禁止廚餘養豬;行政院擔心廚餘亂竄衍生環境問題,迄今尚未全面禁止廚餘養豬。22年前經歷豬口蹄疫情慘痛教訓的豬農非常擔心,等到爆發非洲豬瘟,再禁止廚餘養豬,一切為時已晚。

因應非洲豬瘟來襲,國內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勢在必行,政府、企業與民眾該做那些配套措施與準備,以避免廚餘全台流竄,成為隱藏的未爆彈?

早在10多年前,台糖董事長黃育徵就和臨海農場主人劉力學一起做堆肥,並創辦台灣廚餘堆肥資源化發展協會,集結親朋好友到學校、社區推廣將廚餘做成有機堆肥,將食物廢棄物充分利用,同時復育土壤,孕育健康的農作物。他提出廚餘資源化新商業模式,估計將全台256萬噸廚餘做成有機肥料,每年可產生逾10億元商機。

循環利用 變成肥料還能發電

台灣農民的化學肥料平均用量曾高居世界之冠。依農委會統計,台灣農民每年使用化學肥料約94.7萬噸,其中近半數肥料自國外進口。化學肥料過度使用,對土壤產生不良副作用,使土壤日益貧瘠。

農民需要高品質有機肥料,國內有大量廚餘必須處理,何不把廚餘做成有機肥料,全力供應農民所需,同時用於學校社區綠化,推廣都市農園?黃育徵提出廚餘資源化新商業模式,鼓勵社區民眾、非政府組織、企業界投入,打造在地經濟新商機,將廚餘轉化為有機肥料、沼氣發電,一方面供應農民所需有機肥料,另方面可創造新能源。

廚餘新商業模式要成功,有7大關鍵條件,首先,要確保貨源,由各縣市政府清潔隊收取廚餘的系統要確實執行,同時要教育民眾事先做好分類。其次,製作有機肥料需要場域,全台目前各縣市堆肥場約162處已不夠用,未來如果全面禁止廚餘養豬,政府必須積極開拓更多場域,提供製作有機堆肥,此外也應補助相關設備、提供堆肥技術與人才培訓課程,同時修正不合時宜的法令。

7大關鍵 落實把垃圾變黃金

由於現行法令禁止無工廠營業登記的人販賣肥料,限制了一般人投入有機肥料的誘因。黃育徵建議政府適度修法,建立肥料認證機制。為提高誘因,政府可以採保證收購方式,以鼓勵民間投入將廚餘轉化為有機肥料。

這項廚餘資源化新商業模式可為地方創造新工作機會,增加收益,將廚餘加值有效利用,生產有機肥料,取代進口肥料,達到防疫並解決廚餘亂竄問題,進一步增加土壤肥力,同時也能減碳,真正落實垃圾變黃金的理想。

(中國時報/謝錦芳專題報導)

民眾利用廚餘養蚯蚓及黑水虻。(呂筱蟬攝)
民眾利用廚餘養蚯蚓及黑水虻。(呂筱蟬攝)
台北市的3處焚化廠現雖各自再利用堆肥廚餘,但產量不大,也未具合格證,故今年與民間有機肥料廠商合作,將廚餘製成有機肥。(池雅蓉攝
台北市的3處焚化廠現雖各自再利用堆肥廚餘,但產量不大,也未具合格證,故今年與民間有機肥料廠商合作,將廚餘製成有機肥。(池雅蓉攝
廚餘到處流竄凸顯社會人心的黑暗

源頭減量 自己的餿水自己清

全台5縣市禁止廚餘養豬,花蓮下水道塞爆廚餘,金門也有廚餘遭隨意棄置。環保人士推測,目前全台堆肥場無法消化大量廚餘,這些廚餘無處去,於是遭人惡意丟棄。廚餘到處流竄,不僅衍生嚴重的環境衛生問題,也凸顯社會人心的黑暗,像廚餘一樣臭不可聞。

國內許多豬農代代相傳以廚餘餵豬,一方面節省成本,二方面認為黑毛豬只有吃廚餘,肉質才會好。這些豬農不知道國外的豬早就改吃飼料,一方面為了防疫,另方面考量人道因素。以德國豬腳為例,德國豬改吃飼料,並未減損德國豬腳的美味。

未來台灣全面禁止廚餘養豬之後,廚餘的處理方式可分為堆肥、沼氣發電、焚化等,由於送進焚化爐會產生不良副作用,現階段以製作堆肥,生產高品質有機肥料,發展生質能較可行。

台灣欠缺天然資源,面對龐大的廚餘去化問題,從政府、企業到民眾都應改變傳統將廚餘視為廢棄物的老舊觀念,重新檢視廚餘的價值與商機,以新商業模式將廚餘視為資源,利用廚餘製造有機肥料,取代進口肥料;利用廚餘發電,解決部分缺電問題,而不必天天擔心缺電危機。

正本清源,最有效處理廚餘的方式就是從源頭減量,從個人開始,自己每餐要吃多少,就準備多少;到餐廳外食,吃不完可以打包帶走,避免製造廚餘,最高目標是零廢棄。自己的廚餘應該自己清,如果自己無法清理,別人幫忙清理時,也不該以鄙視嫌惡。

(中國時報/謝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