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4・中時-專題報導

2020-03-14・中時-專題報導
玉里法國爸爸 劉一峰把憨兒當寶

出生法國布列塔尼的劉一峰神父,來台傳教已逾半世紀。(本報資料照片)
出生法國布列塔尼的劉一峰神父,來台傳教已逾半世紀。(本報資料照片)

蓮玉里天主堂、安德啟智中心負責人劉一峰神父來台逾53年,長期照顧花蓮偏鄉身心障礙者、街友、更生人、獨居老人等社會邊緣人,被當地人暱稱為「玉里的法國爸爸」,現年78歲的劉一峰說:「我愛台灣,台灣就是我的家。」

劉一峰(Yves Moal),1941年8月5日出生於法國布列塔尼區、菲尼泰爾省北部的聖波德里翁(Saint-Pol-de-Leon),不到1萬人的濱海小鎮,25歲那年來到台灣,把人生最重要的時光都奉獻給台灣。以下是劉一峰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摘要。

宣教亞洲 受家庭影響

 

問:請談談你的求學過程與對台灣的印象。

答:我來自傳統天主教家庭,家中排行第二,有哥哥和1個弟弟與妹妹,就讀巴黎大學神學系,接受完整的神學訓練,經常散步的塞納河畔不遠處就是巴黎聖母院,得知聖母院被燒毀,很難過。

叔叔是為我洗禮的代父,小時候聽祖母說二戰時身亡的叔叔,一直希望到亞洲宣教,這種想法也許當時在心裡萌芽,後來讀到來過台灣的傳教士文章,對台灣的多元文化覺得很有意思,當巴黎外方傳教會問我想去哪裡,毫不猶豫說「我要去台灣!」

劉一峰神父25歲隻身來到台灣宣教。(許家寧攝)
劉一峰神父25歲隻身來到台灣宣教。(許家寧攝)

1966年7月,當時我25歲從馬賽港出發,搭了1個月的船抵達基隆港,下船後彭神父帶著我去吃飯,當時我不會一句國語,連筷子都還不會拿,我已決心下半輩子都屬於台灣。

我是家中唯一在海外的孩子,媽媽每兩周就稍來一封家書,連續36年沒間斷直到86歲病逝。可能這份毅力遺傳到我身上,從國語、閩南語到阿美族語,努力從「聽不懂」到「攏聽有」。信雖然沒留著,但她的愛我一直放在心中。

推動回收 讓弱勢自立

問:當初為什麼想要推動回收讓弱勢自立?

答:31年前轉派至玉里聖母玫瑰堂,這個比後山還後山的小鎮,隨著人口外移,看到許多身心障礙者,以及很多被主流社會所拋棄的弱勢階層,像是遊民、老人與單親家庭,因為無業、生活失去重心,造成不少問題。

大約20多年前注意到政府開始推動環保資源回收,發現「原來舊報紙可以賣錢」,每天一早彌撒後,就找來街友、更生人一起整理寶特瓶、紙箱,免費提供宿舍休息,只要求不能喝酒、當老大欺負人。因為「老大只有一個」,劉一峰微笑指著天說。

「別人眼中的垃圾,都是我的寶物」,可能有些人會說「唉呀,神父你怎麼都接收那些人?」我會說,神愛世人,只要去發現他們的優點,也有可愛的地方,像有個愛喝酒的人有天主動向我說要戒酒,讓我很欣慰。

現在回收中心約收容70個人,有些人找到更好的工作,離開天主堂,有空還回來做義工。

顧老小孩 籌建怡峰園

問:為何想要籌建怡峰園?

答:20年前創辦安德啟智中心的顧超前神父病逝,花蓮教區主教指派我擔任負責人,我發現喜憨兒年紀漸長、父母雙老,但政府規定年滿45歲就必須離開機構,回到原生家庭或到老人安養院,這些「老小孩」該怎麼辦?

我擔心老憨兒無人照料,提出募款1億元籌設「怡峰園」,計畫興建四層樓,可讓50名東部老憨兒在地老化,但原答應捐款的企業倒閉,那時寫信向總統馬英九求援,幸在媒體披露與各界愛心響應補足了資金缺口。

怡峰園原本覓地在玉里市區,因為相關法令無法變更地目,但上帝為這些孩子開了另一扇窗,後來安德療養院對面的地主也願售地,工程順利在今年4月落成,預計6月立案,未來超過45歲的老憨兒「只要過馬路就到了!」

逾齡不退 台灣是我家

問:談談領到身分證的感想。

答:2017年我是縣內首位獲頒中華民國身分證的外籍神父,當時特別穿上西裝、打領帶參加典禮。我現在78歲,教會退休年齡是75歲,可能我還健康,讓我繼續服務。台灣就是我的家,我會做到不能做為止。

(中國時報/許家寧)

劉一峰神父籌建10年為老憨兒 籌建怡峰園,終於完工。(許家寧攝)
劉一峰神父籌建10年為老憨兒 籌建怡峰園,終於完工。(許家寧攝)
10元起家 打造環保博物館

愛物惜物 他的眼裡沒垃圾

劉一峰20幾年前開始帶弱勢朋友做環保。(許家寧攝)
劉一峰20幾年前開始帶弱勢朋友做環保。(許家寧攝)

劉一峰神父「眼裡沒有垃圾」,20多年前帶領玉里天主堂賣舊報紙,從10元起家,開啟資源回收事業,幫助弱勢者自力更生,逐步建立起二手書店、布藝館、挑蚤市場等環保據點。劉一峰還有夢想,希望將這些環保經驗轉型成兼具體驗與購物的環保博物館。

20多年前從玉里天主堂開始,劉一峰帶著弱勢者一起整理舊報紙、瓶瓶罐罐,越來越多人都知道,家中有回收的物品,「都送來給劉神父」;在募得第一部回收車後,劉一峰鼓勵街友考取卡車駕駛,現在每天有5部車巡迴各部落收取資源垃圾。

隨著回收規模越來越大,劉一峰想到承租一片空地,每天早上開始約70名輕度身心障礙、無業街友聚集,有人專心剝電線、編掃把,還有人將回收來的紙箱、保特瓶、鐵鋁罐分類,忙得不可開交。

一旁小有成果的回收賣場庫房,陳列著各類沙發、電扇、舊書籍,宛如大型跳蚤市集,劉一峰翻著各界淘汰過時的衣物、球鞋,不捨得說有些都還是全新丟掉就太可惜了,他認為「可以用盡量不要浪費,舊衣服如果不能穿,也許能變成別的東西」。

經營各種二手商店除了延續劉一峰愛物惜物的精神,也提供更多人力需求,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像是「天使之鑰」二手書攤,提供給就業較為困難的身心障礙者擔任店員,透過一個個銅板慢慢累積,幫助安德啟智中心的孩子成長。

「家在~布列塔尼」二手布藝館,以神父故鄉命名,資源回收的二手衣物及各界捐贈的布料重新進行改造發揮創意及巧思,舊旗袍、窗簾布、麻布袋等做成美麗的包包和帽子,來這裡不只能挖寶,還能得到舊物再利用的靈感。

劉一峰依弱勢者的病況與能力,分成木工、裁縫、烘焙、工藝等組別,像是更生人上山砍竹、院生分工製作的掃帚,堅固耐用受到許多機關喜愛,還有很多家具、家電也在電機專長的成員巧手下,一一復活,讓他們自食其力,有朝一日還有自立的可能。

得知賣場旁正在興建觀光飯店,劉一峰開始思考如何讓環保與觀光結合轉型,除了粉刷、美化倉庫外,像是玉里名產為臭豆腐,他也著手蒐集廚餘、廢豆渣養黑水虻幼蟲後再循環餵雞來生蛋,盼整合各種體驗遊程,打造一座環保博物館,創造玉里新亮點。

(中國時報/許家寧)

2個保鑣黏TT

回應所有需求 滿腔父愛不厭煩

每天早晨5時半,劉一峰神父就起床準備工作,每天行程滿檔,採訪過程中電話頻頻響起,「神父!宿舍沒有瓦斯了!」、「好好好,我等下幫你處理」,電話還沒有講完,又有人輕拍他想要請工錢買包菸抽。面對各種不同的要求,劉神父都能耐心地一一回應。

劉一峰切換成台語,「現在有郎來找我,稍等提給你。」「神父、神父…」不斷有民眾想找神父親近。劉一峰建議,乾脆邊走邊聊,然後戴頂帽子就冒雨跳上廂型車,他開往鐵道旁租來的空地,彎腰陪阿姨們整理瓶罐。

劉一峰探視完綁竹掃把的更生人,轉到倉庫試坐在剛整理好的沙發上,開心說著收到不少汰換的床架和床墊,他總在想,思考如何讓弱勢者能自食其力。他說,雖然錢不多,對於沒有生活能力的人,一個月有5700元收入,也是不無小補。

劉一峰身旁有兩名老憨兒形影不離,他說,「這兩個是我的保鑣!」理著平頭叫「阿魁」,2歲半時被棄養至安德啟智中心,現在已經35歲,阿魁是二手書舖的員工,簡單顧店工作、收零錢難不倒他,但阿魁還像孩子一樣,神父走到哪,他就跟到哪。

另一個光頭大漢叫「阿平」,因為有民眾看到媒體對怡峰園要籌建的報導,有一天把住在北部的阿平帶來天主堂,說44歲的阿平父母已經過世了,要將阿平寄住在怡峰園,雖然神父解釋,建築都還沒有蓋好,不過對方把人丟了就跑,讓人很無奈。

阿平會幫忙剝線皮,回收廢電線,賺到的錢平時沒什麼花費,會先替他們保管,等到有需求的時候,就有錢可以開銷,等到晚餐時間一到,劉一峰與大家一起吃晚餐。他每天繞行20多公里從資源回收場、二手書屋、布屋至安德主持彌撒,體力與毅力驚人。

(中國時報/許家寧)


  • 策畫:謝錦芳
  • 執筆、攝影:許家寧

你可能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