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3・中時-專題報導

2019-12-23・中時-專題報導
古典製琴工藝 高彤彤發揚光大

央音樂學院提琴製作與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彤彤從小喜歡音樂,小學開始學習小提琴,初中畢業後選擇念技校,想學習一技之長,1991年獲得獎學金赴義大利留學,特別拜訪古典提琴製作學派泰斗級人物Gio Batta Morassi蒙納西大師工作室學習製琴,他製作的提琴令人驚豔,多次獲得國際大獎,未來希望能把提琴藝術發揚光大。

中央音樂學院提琴製作與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著名製琴大師高彤彤。(高彤彤提供)
中央音樂學院提琴製作與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著名製琴大師高彤彤。(高彤彤提供)

現年52歲的高彤彤,氣質儒雅,他的製琴生涯一帆風順,1996年自義大利學成歸國,開設個人製琴工作室,20年來,不論小提琴、中提琴或大提琴的製作,均獨立完成。他在國際上頻頻獲獎,訂單應接不暇,大約要排隊2、3年才能拿到成品。以下是高彤彤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摘要。

製琴原則 師承古典學派

問:何時愛上小提琴?

答:我生於1967年,自小學開始學習小提琴演奏。當時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結束沒多久,拉小提琴不是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利,學校裡有音樂社團,免費提供樂器讓孩子練習。學上之後就沒間斷過,直到上了初中因為課業壓力變重,拉琴的頻率才漸漸降低下來。

問:初三面臨升學壓力,為何決定捨高中而念技校?

答:我初中成績不錯,但沒把握在考大學時能夠考上自己喜歡的專業,如果念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會很痛苦。念技校,學得一技之長,剛好當時北京樂器技校招收第一屆的「高級小提琴製作班」,考慮到自己喜歡做手工,課程也涉及小提琴演奏,如果念技校,可以兩者兼顧。

選念技校 延續小提琴夢

問:選擇小提琴製作的原因?

答:雖然沒上高中,但我給了自己更多的機會,未來工作可以選擇小提琴製作。當時還有特別瘋狂的一點,就是1982年大陸女排奪得世界冠軍,舉國歡慶,我們製作小提琴,也有機會出國比賽,為國爭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大陸的小提琴演奏家出國比賽或表演,都是使用國外的小提琴,如果能夠用自己親手製作的小提琴讓選手上台比賽獲獎,那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

問:如何獲選公派赴歐留學?

答:畢業後留在技校工作了4年,正好碰到中央音樂學院1989年招收第一屆的提琴製作專業,術科考試和筆試都順利過關,成了大學生。大三那年,我獲得義大利外交部的獎學金,1991年負笈義大利克雷莫那國際提琴製作學校留學。義大利被譽為提琴的故鄉。在義大利期間,白天上學,晚上的課後時間還去意大利古典提琴製作學派泰斗級人物Gio Batta Morassi蒙納西大師工作室學習製琴,1996年學成歸國。

問:在義大利留學5年的時光,最深刻的印象?

答:走在羅馬的大街上,或是義大利其他城市,到處都是博物館,推開門走進去,就可以接觸到裡面的藏品,義大利人從小就在這種氛圍中受到薰陶,而這些在中國是看不到的。

回陸教書 傳承製琴手藝

問:你的自我期許?

答:回國後,我先在中央音樂學院教了2年書,後來1998年在北京註冊成立「高彤彤提琴製作工作室」,直到2018年,整整20年的時間,完全按照古典義大利學派製琴的原則,獨立一人親自完成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製作;並從事於對古典及近現代提琴的專業維護和修復。我做的琴全程不假他人之手,都是由我一個人獨自完成。從一開始不知道訂單在哪裡,到後來訂單如雪片般飛來,下單之後,要排隊等上2到3年才能拿到成品。

2019年,中央音樂學院聘請我擔任提琴製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把製琴手藝傳授給年輕一代人,希望學生能把古典義大利的製琴藝術繼續發揚光大。

(中國時報/藍孝威)

 

學習自然曲線

技校生變國際製琴師 感謝那5年

1996年高彤彤完成學業,歸國前與恩師Gio Batta Morassi合影留念。(高彤彤提供)
1996年高彤彤完成學業,歸國前與恩師Gio Batta Morassi合影留念。(高彤彤提供)

高彤彤窮盡一生的每分每秒,全心投注在提琴製作上。從普通的技校生一步步自我突破,最終成為國際知名製琴師,提起在義大利留學的5年時光,高彤彤眼裡煥發出光彩,那是一段影響他日後製琴理念的美好歲月。

高彤彤以文字比喻,漢字的筆畫呈現橫平豎直,而義大利文基本上都是曲線,義大利人從小就習慣這種龍飛鳳舞的曲線書寫習慣,有利於他們處理小提琴的線條。

高彤彤舉例,在小提琴身上,找不到直豎的線條,像是鑲線、琴頭的旋轉都是曲線造型,這些都來自大自然賦予的靈感,就像每個貝殼的曲線都不一樣,但是都很自然而且流暢,如果是嚴格按照尺寸標準,就不免失去了自己的風格,「這也是東西方製琴教育的最大差異。」

在義大利待久了,這種自然與和諧的線條,逐漸融入高彤彤的血液,他說,「小提琴的製作尺寸當然有一定的範圍,但就是在這個範圍裡,可發揮製琴師個人的想法。義大利老師教給學生的,不是死板的尺寸數字,而是線條的和諧、變化與流暢,時間久了,自然就會湧現自己的想法。當你在鑑賞一把小提琴的時候,會用藝術的眼光欣賞它,而不是拿尺去丈量。」

「中國製琴講究準確,但古典義大利製琴強調自然,準確反而次之。」高彤彤說,義大利製琴充滿製琴師的風格,就算不貼標籤,也可以知道出自哪個學派,像是自己的作品,識別度也很高,行家能看出師承自蒙納西學派,但又有高彤彤自己的風格。

「除了在課堂上的啟發,我在義大利碰到好老師,接納我成為他們家庭的一份子。」高彤彤舉例,剛開始他只是蒙納西的學生,後來師生感情愈來愈深厚,當老師休假回老家時,也會帶上高彤彤同行,一起住到老師家裡,一住就是一兩個星期。

還有一位製琴朋友的母親,是小學的義大利文老師,發現高彤彤義大利文的程度還不夠,於是免費每周為他補習一次。時間久了,甚至把家裡的鑰匙也打了一副給高彤彤,歡迎他隨時去住,還教會他很多道義大利料理。就這樣,高彤彤逐漸瞭解義大利的社會、傳統、文化、為人處世的原則,甚至體會人情交往的默契。

高彤彤說,恩師蒙納西的兒子常說,「我倆是兄弟,除了不是同一對父母親生的。」畢業回國後,依然和義大利友人保持書信往來,後來有了Email、即時通訊軟體,要聯繫對方就更沒有時差。

高彤彤興奮的說,今年9月開學,蒙納西的孫子來中央音樂學院當半年的交換生,學習提琴製作。「蒙納西家族的製琴史將近百年,中國大陸只有數十年,他們家族願意讓派長孫來北京學習提琴製作,這是對我們多大的認可!」

(中國時報/藍孝威)

奇美無私分享

兩岸提琴資源大交流

今年7月4日,大陸音樂教育界首屈一指的中央音樂學院和台南奇美博物館獨家簽定「提琴資源共享協議」,成為全面開啟該館所有提琴館藏資源的「執鑰人」,館藏逾1300把世界名琴真品、740多條弦弓,以及大量的紙本與數位資源,全部提供中央音樂學院提琴製作專業的師生開展研究、學習與交流。代表中央音樂學院赴台南簽約的就是高彤彤。

奇美創辦人許文龍自1990年起開始收藏世界名琴,目前已收藏的提琴,年代最早的誕生於1550年,最晚的是2000年,超過1376把提琴,涵蓋世界各國知名的製琴師約1126位。拉琴用的弦弓,藏品超過740把,出自1740年至2000年約337位製弓大師。

台灣新銳小提琴家曾宇謙2015年摘下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銀牌(當年金牌從缺),幫助他奪獎的小提琴,就是借自奇美博物館。這把小提琴是義大利製琴大師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u(1698-1744)於1732年間製作,其音色如野牛一般狂放不羈。

今年7月4日,高彤彤帶著中央音樂學院俞峰院長先前簽署的「提琴資源共享協議」赴台南,交由奇美博物館副館長郭玲玲簽署。協議簽署後,奇美博物館基金會董事鍾岱廷向高彤彤轉交了容量達100G、約6萬8000頁的學術數位資料。

高彤彤表示,學生能夠親手拿到世界名琴的真品進行零距離研究,內容涵蓋提琴製作、提琴演奏、提琴修復及收藏各領域,這對從事提琴製作與研究的教學機構來說,具有畫時代意義。

業多年後,高彤彤在國際上闖出名號,回義大利拜訪恩師Gio Batta Morassi。(高彤彤提供)
業多年後,高彤彤在國際上闖出名號,回義大利拜訪恩師Gio Batta Morassi。(高彤彤提供)

(中國時報/藍孝威)


你可能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