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博物館收藏全世界1100多位製琴師作品,擁有全世界最完整最珍貴名琴,因而揚名國際,歷年來全球逾200位製琴師因台南奇美博物館是提琴寶庫,不遠千里而來;提琴收藏是奇美集團董事長許文龍的夢想,而成就美夢成真的關鍵人物是提琴資深顧問鍾岱廷。許文龍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說:「他是我等了60年的人!」
許董稱讚 等了60年的人
奇美博物館第一把提琴於1990年購入,鍾岱廷1999年進入奇美博物館,就此展開一場漫長「尋琴路」。鍾岱廷跟許文龍見面是1993年,當時由繪畫老師潘元石引薦,兩人聊整晚的琴,種下日後到奇美的緣分。以下是鍾岱廷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摘要。
問:許文龍曾說你是一張白紙,是他找了60年的人?
答:許董曾問我「你要如何學鑑定一把琴?」、「有沒有買賣名貴提琴經驗?」、「如果你幫我買琴,佣金怎麼算?」當時我對如何當個「鑑琴師」一無所知。
「雖然我不是什麼都懂,也沒有買賣名琴經驗,但我能透過網路和世界各地琴商直接往來,也能找到鑑琴專家教我」,我當時邊說邊打開電腦,「至於佣金,我想以時計費」,他不解問「大家都以總價%數計算,你怎以小時計算?」我說「若以%數計算,我就不需要和琴商砍價,反正賣價愈高我賺愈多。」許董聽完開心大笑「我就是要找你這種人,一張白紙才能沒有包袱!」
一張白紙 鑑琴反沒包袱
多年來我也嘗試詢問很多收藏家,會願意聘用這樣的人嗎?他們都說不會,也許,像許董這樣的老闆才會有我這樣員工。許董愛琴也享受買賣琴過程,每次他都說,「不要跟我講你要的,告訴我為什麼不要,說服我不買。」
一回,奇美董事會有人問買琴為何花這麼多錢?許董說「頭都洗了,不做好怎行?」對方接續問「那頭何時洗好?」許董指向我「這要問小鍾。」
他是我的伯樂,是他發現我,給我一把打開提琴世界的鑰匙,給我極大寬容與支持,換個角度也可以說-他是如來佛,而我只是孫悟空!
問:奇美一年借出多少琴?
答:平均260把提琴,包括展覽、表演、比賽等,實際借給音樂家約210把左右,屬長期借出約1年,短期借用1年則高達400人次。借琴有一套嚴謹機制,我負責提琴管理小組,另設有「提琴借用審議委員會」,兩者獨立分開運作。音樂家借琴需先申請,經委員會審議核可,即取得借琴資格,提琴管理小組再依據決定借琴範圍,從中挑選數把琴供音樂家試拉並選擇。
兒時聽聲 53年後圓琴夢
問:奇美無私出借名琴,這對維護提琴是否也是挑戰?
答:琴出去多少有損傷,小地方修補是常態,大的損傷甚至遺失則由保險公司賠償,不過,嚴重損傷確實會讓琴的演奏壽命減短。我問過許董,琴借出去發生問題怎麼辦?他只問「有沒有好好照顧?盡力就好,琴有琴的命。」
提琴出借前後遺失4次,有3把找回來,另1把保險公司賠的錢也足以再買同一個作者的琴回來,但中間有段插曲,許董得知遺失琴讓同一作者資料庫就此缺一把,頗為介懷,他不是心疼琴名貴,而是世上再也找不到相同作者的樂器。
問:請分享幾個尋琴故事。
答:許董國小五、六年級,有人送他大姊夫一台手搖式留聲機、兩盒唱片,其中1盒約有10幾張艾爾曼小提琴音樂,那是當時日本最紅唱片,他們稱作 Elman Tone(艾爾曼音色),許董常想要是能看到這把琴該有多幸福。
這個比登天還難的願望,他在53年後、1991年圓夢了;據他說,一拿到琴,一邊拉一邊想起兒時畫面,內心很感動。2012年,他把這把珍貴名琴借給當時年僅18歲曾宇謙參加比利時伊莉莎白大賽。
繼續尋覓 有標的性的琴
問:對收藏提琴而言,是否也有非征服不可的標的物?
答:目前仍然在等待一些琴到來。當我們已成為世界最大宗提琴收藏者,有一天若有人想看某位作者的琴,當然希望拿出的琴是代表作,所以一直還在找「有標的性」的琴,未來這些琴都會是作者的象徵。有些琴則必須用寬容態度來看,她曾在某個時空具歷史價值,也非買不可,例如蘇格蘭、愛爾蘭作者的琴不是這樣精美,現在音樂價值也很低,但買下並收藏,是對歷史負責。
很多琴找到的成本很高,但買到的成本很低;或是找到的成本很低,買下卻很高,成就這件事不是光靠我一個人,要靠世界各地不同專家幫忙。
爬山有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我則是看琴是琴、看琴不是琴、看琴還是琴,第四境界是萬琴於心、勿須多言,我現在還在第三境界。
(中國時報/曹婷婷)
獲許文龍賞識 踏入最幸福工作
一個人一輩子走什麼路,或許冥冥中早已注定。奇美集團董事長許文龍眼中鍾岱廷是「為琴而生」之人;從製琴到蒐藏琴、建置提琴資料庫,他的腦袋彷彿有一部照相機,但凡見過的琴都能在腦海浮現,從毫無經驗到借助專家考證,練就鑑定名琴、對提琴史如數家珍的能力。
不熟識鍾岱廷的人多半會覺得他拘謹寡言,其實,打開話匣子,他挺健談的。在尚未踏上提琴路之前,他滿腦袋想的,是與自行車為伍。
「我小時候喜歡動手做東西,家裡從不特別要求我做什麼,但因為家裡環境每個人都懂音樂,你敢不懂嗎?自然養成接觸音樂。」父母都從事音樂教職,他回想,小時候的提琴老師很有名,但他卻是老師眼中「猴囝仔」,老師甚至撂狠話「要不是你爸爸是某某某,我才不教。」
真正意識喜歡小提琴是國小二、三年級,當時住家附近50公尺的提琴家洪啟忠老師寫一本小提琴的書,他一看就愛上裡面介紹提琴的圖片。
鍾岱廷考上逢甲大學材料工程系。這時期迷上競技自行車,幾乎都忙著組裝車子,大二開始接觸製琴,但直到大學畢業也沒想過以小提琴維生,一心一意只想在自行車界發展。
當兵退伍後,他和一個老外友人合開歌美斯自行車公司,做了1年多覺得不可能一直在這門領域,於是出國深造,進入美國賓州製琴學校學習提琴製作,在這之前還寫過一本自行車修護的書。
看似不按牌理出牌的人生,咀嚼起來反而別有一番滋味。
「好玩!」問他後來終於回歸提琴路,心裡想著的是什麼?鍾岱廷露出不羈的笑容。如今,他每天一到博物館就是在2樓提琴區,一會兒維護琴或望著超大電腦螢幕,裏頭有上百萬頁的圖片規模,一筆一筆堆疊提琴的「族譜」。
看似枯燥的工作細節,他卻自得其樂;「許董說過,你從這個年紀跟琴相處30幾年,不是跟我一樣嗎?這些琴,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每天跟它們相處對話,你不就等於擁有它們?」許文龍口中「最幸福的工作」,在鍾岱廷閃爍光芒的眼中,得到了印證。
(中國時報/曹婷婷)
收藏1400把名琴 為提琴寫歷史
橫跨500年時空、近1400把名琴作品,這是一般人對奇美博物館提琴收藏的認知,29年過去,奇美依然走在提琴蒐藏路上,但其實,最初奇美收藏提琴並非想要成為世界第一,初衷是希望買一些不同價位的琴借學生使用,每年有200多把名琴在世界各地流轉,如今更一腳踏上全世界沒人敢做的「系統收藏」。
「我們真正關心的是,未來歷史怎麼看我們?」
鍾岱廷說,系統收藏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很多琴即使想擁有也未必買得到,奢談系統整理,奇美明知這是不可預期的,仍一頭栽入。他將1946年後出版的所有小提琴專書掃描到電腦排序、查詢拍賣紀錄、洽詢各國專家,請他們寫出心中各國10大作者,最後彙整將每位作者作品至少各買一支,用這種方式堆疊資訊。
目前館內收藏1100多位製琴師作品,「不敢說極高度完整,但所有專家來看都會說這個已經到極限了,因為主幹已建構完整。」
每一把名琴收藏入庫各有故事,其中,為收藏4把Andrea Amati樂器組四重奏,過程整整找了8年,相當曲折。「琴會有意識地移動到它想去的地方,4把樂器450年前同一張桌子誕生,450年後又一起演出,甚至作者Andrea Amati也沒機會見過它們同時匯集一起。」
鍾岱廷說,收藏過程充滿變化且不可預期,老闆支持、琴商幫忙、琴主願意割愛、實琴健康狀況、歐洲出口文件,一個環節緊扣一個環節,任何關鍵都會影響結果。即使到現在,跟任何一個琴商說要買Andrea Amati樂器,他們都會冷眼相待,「你知道這世上有幾把?絕大部分在博物館嗎?」
他說,以四重奏來說,看得到書上圖片卻摸不到,若現在想買,很難,即使買到也可能是殘缺作品。當初奇美為湊齊4把琴透過「以琴易琴」,甚至買其他古琴換琴,琴根本不等值,但他笑說,若對方了解稀罕性就不可能割愛,縱然代價高很多,但湊在一起就是無價。
國外每年都有許多專家千里迢迢飛來奇美,因在外面沒機會看見所謂「歷史」,也屢有製琴師後代到奇美尋找父親、祖父製作的琴,過往只在書上見到,如今卻在奇美親睹,這裡,是一個活的收藏,更是一座無止盡寶庫。
(中國時報/曹婷婷)
- 策畫:謝錦芳
- 執筆、攝影:曹婷婷
你可能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