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4・中時-專題報導

2018-06-24・中時-專題報導
機器人辦不到的事 蔣勳:從犯錯中學習

AI智慧型機器人時代即將來臨,不少人擔心機器人會毀滅人類世界,已故物理學家霍金曾提出這樣的憂慮。對此,藝術家蔣勳表示,不需要感到憂心,即使機器人再怎麼精準、萬能,仍有件事機器人還沒辦法做到,那就是「犯錯」。

蔣勳長年從事藝術創作、寫作及教育工作,對華人文化及教育環境有獨到的觀察,他表示,犯錯是人性的珍貴面,他勉勵年輕人在求學期間要多多犯錯,唯有透過犯錯,才有機會修正自己,避免把錯誤帶到社會職場上。面對科技文明帶來的喧囂與煩躁,他鼓勵民眾傾聽自己的心靈之聲,別讓自己迷失在現代文明的迷障中。以下是專訪摘要。

修正錯誤 比處罰重要

問:您長年從事教育工作,對年輕人有什麼期許?

答:我在教育領域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沒有一個學生被記警告,人類就是在犯錯中學習修正、成長,我常常告訴年輕人,在這樣的年紀裡,該犯的錯就要犯,才知道要怎麼樣修正自己的人生,千萬不要把錯誤帶到社會裡。

有次有個孩子犯錯,以絹印手法偽造出入通行證,必須送校外處理,這對孩子來說,會是一生的汙點記錄,我問教官,能不能交給我來處理?後來我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以及錯誤的點在哪裡,並要求他練書法,抄寫大幅《金剛經》,孩子後來也真的做到,教官也同意不送警局。

學生不懂事,對學生犯錯必須要有耐心,那才是教育,讓孩子知道如何修正錯誤,比處罰還要重要,如果只是處罰,孩子根本不明白錯在哪裡,之後到社會上還會再犯。犯錯是人性的特點,有犯錯,才有學習和成長機會。

問:您認為我們的社會缺少了什麼?

妙喻選舉 別急比大聲

答:在這樣的年代裡,我們缺少了一點心靈之聲。我們現在不太注意自己的聲音,好像越大聲、力量就越強大,像選舉就是這樣子,可是我相信有一種聲音,是因為安靜而有力量,我在朗讀的時候,總希望能把這種內在的聲音,傳達出來。

我在很多信仰裡,都曾聽見那樣的聲音,像是西藏喇嘛的梵唱,或是歐洲教堂裡管風琴的聲音,都有和人之間有心靈的對話。

有時我坐在廣播電台的播音室裡,透過空氣的震動、頻率,和許多我看不見的聽眾朋友們,以聲音交流心靈,那種感覺非常神祕,有些聽眾朋友、讀者也會告訴我,透過聽覺,雖然看不見我,但卻像是在跟我說話一樣,有時聲音反而比文字還要能打動人心。

耐心傾聽 動人的交流

像是單單朗讀一首詩,不必和別人講道理,而是用你的音頻,也能讓別人不感到煩躁。不要急著和別人比大聲,你會聽見自己聲音最美的地方,也會發現原來聲音對人有很大的安慰作用。

但我們的聲音,現在被破壞得如此嚴重,大家都在比大聲,比怎麼樣用聲音去霸凌別人,我認為這不是我們這座島嶼的福氣。假如我們能多關注自然界裡的風聲、樹葉搖晃的聲音,當這些聲音被聽見了,那就成為這座島嶼最大的祝福。

問:我們該如何以身作則,找回心靈之聲?

答:假如你在捷運站看見兩個人在吵架,你想要透過一個有力量的聲音去排解時,可以怎麼做呢?你千萬不要把分貝拉高,反而是要壓低音量,如此一來,會讓對方感到不好意思,意識到自己怎麼用這麼大的聲音在罵人?

可是我不曉得,我這樣講是否有一點憂傷,因為那些高分貝的聲音越來越大,大家都認為那樣霸凌的聲音,才是有力量的,我覺得這是錯誤的。一個真正安靜的聲音,才是有力量的,才是這個社會需要的事。

(中國時報/李欣恬)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的「蔣勳.美學.創作教育」聯展,蔣勳(左)與30年前的學生,觀看彼此作品。(黃國峰攝)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的「蔣勳.美學.創作教育」聯展,蔣勳(左)與30年前的學生,觀看彼此作品。(黃國峰攝)
多年前,蔣安、蔣勳姊弟與陶瓷家楊正雍一起合開書、畫、陶展覽。(本報資料照片)
多年前,蔣安、蔣勳姊弟與陶瓷家楊正雍一起合開書、畫、陶展覽。(本報資料照片)
專注的奢侈 一天做好一件事

旅居台東池上 用心和風景對話

71歲的蔣勳,近年旅居台東池上,專注作畫,也專心生活,他表示:「人生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奢侈,年輕時嚮往可以同時做很多事,恨不得把羅浮宮裡的畫全部看完,那是一種奢侈;但現在的我,一天做好一件事,就是一種奢侈。」

蔣勳表示,保持專注是非常困難的事,像是較晚成名的畫家塞尚,就是最好的例子,「塞尚一直處在一個孤獨、寂寞的狀態裡,他的好友左拉寫了一部小說《傑作》,描述一名很用功但是沒有才氣的畫家,有人說左拉就是在寫塞尚,塞尚聽了很受傷,他和左拉絕交,遠離原有的交友圈,回到故鄉普羅旺斯,用20年的時間,每天揹著畫架走同一條路,他最後是在那個風景裡死掉,死掉隔年1907年辦的大展,影響了畢卡索,說他是20世紀所有畫家的父親。」

整整20年的孤獨與專注,是塞尚重要的自我沉澱與創造。蔣勳表示,畫家黃公望從82歲畫到86歲過世的知名畫作《富春山居圖》,也是來自於這股專注的力量。

「塞尚、黃公望都在那裡告訴我們,也許我們一生到後來,只能認一個風景,年輕時會恨不得把巴黎、紐約所有城市的風景都畫下來,但事實上,我們無法把一生的閱歷都記錄下來,最終就是專注的力量,我認為這正是人類文明的天長地久所在。」

蔣勳表示,他之前身體不好,醫師囑咐他必須要每天走1萬步,鍛鍊身體,他在池上居住期間,每天清晨開始從北往南走,「當我走著走著,看見海岸山脈的日出時,就像是舞台燈一樣打亮中央山脈,讓我沐浴在光廊中。」

這條光之走廊,正是蔣勳每日專注面對的一片風景。他表示,期許自己能做到如同塞尚、黃公望一樣的專注,「我待在池上的時間不夠長,但我期望自己,也許能用20年的時間,專心面對那座山、那條河,持續留下我和這片風景的對話關係。」

(中國時報/李欣恬)

「台灣好,店」開張時,蔣勳和林懷民(右)一同出席。(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好,店」開張時,蔣勳和林懷民(右)一同出席。(本報資料照片)
一次只展一幅畫 感謝林懷民的霸道

走進雲淡風輕 畫中有話

「讓我再擁抱一次,記得你的體溫,記得你似笑非笑的表情……」日前,雲門劇場特別為蔣勳舉辦一場畫展開幕見面會,不少觀眾特地自中部包車北上,專為蔣勳的單幅畫作《雲淡風輕》而來。蔣勳在老友、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要求下,為觀眾朗讀了一段他所寫的詩句,觀眾們隨著他的朗讀聲,也像是走進了畫中風景。

林懷民和蔣勳兩人相知相惜,交情超過半世紀,在創作與人生的道路上相互支持、聆聽,林懷民表示:「這張畫擺在這裡,同仁都說很好看,像把台東風景搬到這裡來一樣,有一種明亮感。」

蔣勳表示,很少有人一次只展一幅畫,「我很喜歡林懷民老師說,他就是只要在這裡放一幅畫,讓我可以和大家分享這幅畫,感謝他的霸道。」

會後,眾人簇擁上前與畫作合照,像是置身池上的原野風景。蔣勳表示這幅畫並不全寫實,他避掉一些實景裡的房子,讓畫面達到真正的「雲淡風輕」。

「我一直覺得這風景對我有一種很難解釋的神祕,好像在邀請我走進去,尋找一些什麼東西,我取名為『雲淡風輕』,是因為我畫的不只有風景,還有我的心事。這畫中的心境,時時提醒我,不管遇到任何煩憂事,都要記得保持雲淡風輕,我也期望和觀眾交流這樣的心情。」

(中國時報/李欣恬)


  • 策畫:謝錦芳
  • 執筆:李欣恬
  • 攝影:鄧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