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惡鬥、朝野紛爭不斷,誰能靜下來想想要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台灣?台糖董事長黃育徵指出,台灣長期靠著進口原物料,加工生產外銷,廢棄物卻造成環境汙染,這種線性經濟出了問題;循環經濟給台灣一個新機會,台糖預計5年內綠能發電100%自主,並邁向2035年「零廢棄」的目標。
台糖5年內綠能發電 100%自主
循環經濟在國際風起雲湧,歐盟在2015年發表循環經濟推動計畫,預計2030年之前回收65%城市廢棄物;荷蘭政府訂定2030年之前減少使用50%原物料,2050年之前完全實現循環經濟。
創辦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倡議循環經濟不遺餘力的黃育徵,2016年9月接任台糖董事長,透過每月論壇,邀請專家分享循環經濟的理念與實務,讓員工們建立共識,打造台糖成為第一家「零廢棄」的國營企業。以下是黃育徵與總經理管道一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摘要。
問:線性經濟出了什麼問題?
黃答:半世紀以來,台灣持續倚賴進口大量能源、原物料,從事加工生產外銷,製造過程產生的廢棄物造成環境汙染,這樣的線性經濟造成生態失衡、破壞環境、全球暖化等,而循環經濟是一種典範的轉變,可以根本解決這些問題。
線性經濟最大問題是把利潤私有化,成本卻公有化,亦即把對環境的破壞由社會大眾來承擔,這樣的經濟模式無法永續。
問:為何循環經濟是台灣的新機會?
黃答:台灣長久以線性經濟模式思考,但台灣缺乏天然資源,市場不大,結構上沒有競爭的條件;1950年代以來一直以低廉的水、電、勞工、融資和環境成本,以代工模式生產。循環經濟打破線性經濟的窠臼,把廢棄物變資源,這對沒有天然資源的台灣,正是一個新機會。
推動蚵殼再生利用 創造多贏
問:最近台糖準備把蚵殼加以利用,請談談這個計畫?
黃答:台灣有很多資源,沒有好好利用。例如,彰化、嘉義、雲林、台南等地,路旁很多廢棄蚵殼,這些不起眼的蚵殼一直被當做垃圾,但如果好好利用,製成碳酸鈣,可用於肥料、飼料、建材、造紙材料,也可應用於保健食品、美容保養品、醫藥原料、高級濾材等,可創造多贏,對環境、生態有幫助,對當地可增加工作機會,這就是循環經濟的具體實踐。
問:台糖要邁向2035年「零廢棄」目標,怎麼落實?
黃答: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同仁們要先有共識,自去年6月開始,我們每月舉行論壇,針對循環住宅、文化資產、平地造林、畜牧養殖、生物科技等議題廣泛討論,希望透過交流激盪,最後內化為個人行動目標。
我們擬定5年計畫,台糖身為國營企業,要配合國家政策、與社會連結,並且協助產業升級。例如,蚵殼再生工廠、沼氣發電、太陽能發電等,都是重點項目,希望3~5年內達到綠能發電100%自主。
問:台糖是養豬大戶,豬隻排泄物用於沼氣發電的進展如何?
管答:屏東東海豐為全台首座現代綠能養豬場,斥資近7億,2月8日將正式動土,將成為台糖首座現代化循環經濟養豬園區。東海豐設計有防疫的「負壓水濂」、沼氣發電、太陽能面板,結合環保、綠能、又可以減少用水,考慮動物福利等,要打造一個全新的現代化畜殖產業。今年底完工後,還會希望它變成一個環境教育場址。
國家土地只租不售 吸引投資
問:台糖為全台最大地主,不論政府或民間投資,都找上台糖,請談談台糖的土地政策?
黃答:從國家層級角度看,土地、水、空氣和土壤都屬於公共財,台糖的土地屬於國家,基於土地資源有限,不應隨意出售,較理想的方式是人民有使用權,而非所有權,應維持只租不賣方式,這就是循環經濟。其次,從地方政府角度,土地只租不售,可以吸引真正想發展事業的投資者,為地方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從企業投資的角度,土地採租用方式,可以擁有更大的彈性。
(中國時報/謝錦芳、王玉樹)
「無所不賣」的台糖 力圖擺脫虧損
翻轉未來 專注新農業、循環經濟
過去開量販店、賣保養品、賣油、飯店,無所不賣的台糖,今年8大事業部估計還要再虧4億多元,未來台糖經營策略已經定調專注「新農業」與「循環經濟」。現有多角化事業不會再擴增,業外事業會以「轉投資」方式間接參與,不再自己跳下去經營。
面對今年預估再虧2.5億的台糖量販店,台糖總經理管道一無奈說,確實跟有幾十家的連鎖大型量販店來說,台糖採購成本無法降低,用人費用卻又比較高,經營的辛苦。量販店未來採「逐步退場」政策,慢慢結束營業。
休閒遊憩方面,連過去有賺錢的台糖長榮酒店,近兩年也呈現虧損。管道一說,過去賺錢的長榮酒店,這兩年面對老爺、晶華等酒店進駐,台南已成一級飯店戰區,雖然長榮的陸客很少,但其他飯店因為少陸客,就搶國內與亞洲遊客,使長榮住房率受影響。委託長榮經營管理的合約今年底前到期,公司已經在研商招標,如果有其他好的飯店管理者,台糖很樂於合作。
管道一表示,過去20年,因糖業緊縮,台糖為有效利用人力,就往多角化事業經營,但其實國營事業沒有特別道理去做這些事業。台糖未來會調整策略,主要配合政策需求,並專注在新農業與循環經濟領域上,至於其他事業都不會再擴大投資。如果想要參與,會採用與民間廠商合作,或用「轉投資」方式來做。
對於新農業與循環經濟,管道一指出,台糖有1萬多公頃造林地,規畫在林地中央騰出一片面積做「農業循環園區」,園區內設負壓水簾豬舍,鼓勵外面小豬農把豬隻養在裡面。除豬隻用水可減少、豬糞尿收集後,可以去做沼氣發電。發完電後的沼渣,還能混合其他農業資材,做成有機肥等。
管道一說,這部分會以轉投資成立公司來經營,例如成立沼氣能源服務公司做沼氣發電,成立肥料公司,來做有機肥。除台糖找夥伴入資外,農民也可以成立合作社來投資,一方面自己生產,一方面當老闆。這還只是農業循環部分,養豬還有工業循環,例如豬骨、豬皮加值化,可以做成敷皮等醫材。
(中國時報/王玉樹)
他的夢想 打造資源循環的台灣
台灣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企業界總是抱怨台灣缺水、缺電、缺土地、缺人才,幾乎什麼都缺;不過,台糖在董事長黃育徵率領下,千方百計要將台灣最不起眼的廢棄物變資源。誰說台灣沒有資源呢?在黃育徵眼中,台灣遍地「黃金」,都是資源。
黃育徵在10多年前卸下台橡董事長兼執行長的職務,捲起袖子做廚餘回收;當時他的夢想是讓台灣成為無毒有機島,還曾帶領縣市長與十多位豬農到丹麥取經,推動沼氣發電。如今,他要進一步打造資源循環的台灣。
2016年9月,黃育徵接任台糖董事長,與4000多名員工一起實踐循環經濟。一年多來,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他表示,「能夠看到如此多元的台灣,心存感激,更重要的是協助部屬成功。」
理想性格、使命感強烈的黃育徵上任以來,員工們感受到最大改變是,「台糖看事情的角度從一家國營事業角度,升級到從國家、社會角度,慢慢改變營利的形象。」
生物科技事業部副執行長黃怡仁說,台糖變得比較活潑、主動性較強。最明顯得改變是「台糖不是用賺錢角度,而是學會從國家、社會視野看事情」。土地開發處處長張榮吉認同說,黃對公司影響是公司經營不只是營利,而是希望帶領出效果,帶給企業界好示範。
黃怡仁說道,過去台糖比較少參與公益,現在會去關懷老人。雖然有同仁會擔心做這些事無法多領年終獎金,但董事長掛在嘴邊的是「good idea」就是「good business」。
讓同仁窩心的是,黃育徵在過年過節重大節日,會寫一封信給全體同仁,講述理念,分享使命,提醒大家做事要「成就他人」,要「做一個有溫度的企業」,帶領大家前進。
黃育徵早在2010年就開始倡議零廢棄、循環經濟的理念,儘管許多人質疑零廢棄的可能性,對於黃育徵而言,以20年為期,是一項使命與承諾。循環台灣,先從循環台糖做起。
(中國時報/謝錦芳、王玉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