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8・中時-專題報導

2018-04-08・中時-專題報導
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 把哲學變性感了

創辦「人生學校」 淬鍊情感智能

是一件古希臘哲人在公元前400年,坐在大樹下沉思時絕對想不到的事。有才子之稱的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2008年創立了「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十年不到,遍及全球多個城市,「人生學校」官方Youtube頻道已有超過280萬追隨者。台北的「人生學校」也在今年初開設。

有人說,狄波頓把哲學變得「性感」了,更貼近大眾;有人說,狄波頓把大學問簡單化,是侮辱受眾智慧。

狄波頓自己則認為,大多數的人不比一頭牛或一隻蒼鷺更聰明;人與動物不同在於人可從群體中的智者學習,包括到學校去。他的「人生學校」是一項溫和的實驗,透過哲學和其他人文科學,探討我們從小到大學校裡不會教導我們的人生課題,培養個人的「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

39歲時,狄波頓把這樣的想法具體化,在倫敦成立了第一所「人生學校」。他坦承,這是一個希望和挑釁並存的嘗試,但他深信人們可以從集體和個人經驗中,有系統地學習,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

以下是狄波頓接受本報獨家訪談紀要。

溫和實驗 找尋新希望

問:你是在什麼動機下創辦「人生學校」?

答:教育的宗旨在於,讓我們在有限生命中發現新東西。其實我們每個人真的很愚蠢,不會比一頭牛或一隻蒼鷺更聰明,但我們有向智者學習的能力,包括到學校去,關鍵是,我們有什麼樣的學校?我們學習了太空學、電子學,地層板塊構造和雲層知識,卻不知如何面對焦慮憤怒、嫉妒和內疚。我們在技術上有先進的文明,智慧上,未必比公元前3500年的蘇美人先進太多。我們看到聰明人,在人生海洋中大迷航;精明人對人事懷恨在心,全然無法妥協;在校時的資優生,出社會後卻被世界狠狠毆打。我創立「人生學校」在於透過哲學、心理學和其他人文科學,有系統地教導「情感智能」。

改變世界 需要好想法

問:《愛情筆記》(Essays in Love, 1993)使你成為全球最暢銷的作家之一,接下來,你的每本書都是全球熱賣,你為什麼不只專心創作,卻寧可從「才子作家」變成「通俗哲人」?

答:我愛寫作也會一直創作。但內心深處,我想改變事情,要達到這個目標,寫作是不夠的。世界需要好想法,但世界不是只靠理想存在。柏拉圖在《共和國》一書中確切言明知識分子的囿限,除非─「哲學家變成國王,或國王變成哲學家」。這同時提醒哲人應把想像變成想法,再把想法透過集體機制落實成為「王權」,伺機影響世界。

融合哲理 系統化學習

問:西方與東方哲學基礎非常不同,你認為,西方哲理可以東移嗎?華人社會會接受「人生學校」這樣的概念嗎?

答:人生學校的知識不只是簡單地以西方哲學為基礎,我們刻意融合了東方和全球其他的知識文化和哲理,例如我們對道家的「無為」和《道德經》就做了許多思考。但是一個好的生活不能只以無為為圭臬,在我們的學校中,我們因此還有許多其他的想法─可是,這個道教觀念捕捉了一種獨特智慧。這只是我們學校東西方結合的一個小例子。

情緒智商 值得再探索

問:大家都說你是英倫才子,實際上,你的背景是更多元化的,你如何界定自己,身分認同是否影響你的寫作和人生規劃?

答:我的背景不太一般。我在瑞士說法文的環境中成長。接著我被送到英國受教育,然後就待了下來。這樣的背景,讓我對文化有很好的知覺。我總是知道我說了什麼,可能會讓其他的文化誤解。我的職業生涯之初,我的書銷售情況在其他地方也比在英國好,尤其是亞洲、拉丁美洲和美國。我覺得自己很幸運,不是來自一個地方,而是來自一個混合的地方。這聽起來可能有點自命不凡,請原諒我,當蘇格拉底被問道他來自哪裡時,他說的不是「雅典」,而是「世界」。我們都應該努力,追隨這個引人入勝的答案。

問:如果必須在智商(IQ)和情緒智商(EQ)間做選擇,你會選擇哪一個?

答:情緒智商(EQ),一路下來,都是如此。我們對技術有足夠的知識,但對智慧和知足的了解,卻如此少,對我們這是當下的挑戰!

(中國時報/江靜玲 專訪)

狄波頓認為「做生意」和「做好的事情」是不相違背且可以並存的。(美聯社)
狄波頓認為「做生意」和「做好的事情」是不相違背且可以並存的。(美聯社)
哲學「生意化」惹議…

滿足心靈需求 就是好生意

狄波頓和他的「人生學校」一直是個具爭議性的話題;「人生學校」愈成功,正反論辯聲浪愈大。「人生學校」在十年內成為全球化企業,有人認為狄波頓把哲學「性感化」;有人批評他把哲學「生意化」。狄波頓如何看待這些輿論?在21世紀經營柏拉圖對話,狄波頓打的是什麼算盤?

在狄波頓看來,「做生意」和「做好的事情」(doing good)兩者間是不相違背且可並存的。長期以來,商業更始終是人類的活動中心,以各種形式存在,「因此我們的目標不是要擺脫商業,而是要讓商業服務我們的長遠利益。」

狄波頓說,「人生學校」有一些「好生意」原則,包括從需求(needs)中獲利,而不是從慾望(desires)中獲利。哲學上,長期以來對需求和慾望的認知即存在著關鍵性區別─慾望是你現在所想要的一切;需求是為了你長期福祉取得的東西。滿足的生活源自於我們的需求,而不是我們的慾望。危險的是當慾望變成需求時,長期下來,未幫助我們活得好。

他的第二個「好生意」原則是結合樂趣和質優。這挑戰傳統多認為樂趣可能過於輕率,質優必須嚴肅的觀念,尤其是在哲理學領域中,狄波頓認為,無論喜歡與否,在這個競爭的世界,融合樂趣和質優是關鍵。狄波頓談到的這項原則,充分反映在人生學校製作的動畫YouTube上。

第三個「好生意」原則是利潤應來自「更高層次的需求」。這個概念源自於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論。狄波頓認為,目前環繞在我們周邊的生意都在這個層次論的最低層的基本生理需求為大宗,但我們了解我們對愛情、自尊心、創作、友情有更高的需求,「但我們無法想像在這方面商業可以幫我們,存著花錢買來的不會是好東西的偏見。」狄波頓主張,心思和胸懷也需要耕耘,才能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層次。

儘管有著清晰的經營藍圖,狄波頓卻也承認:「販賣劣質冰淇淋,會比經銷柏拉圖對話賺更多錢。」

狄波頓沒有提及的是,他的血液中流著經商的基因。他的父親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在瑞士創設的全球資產管理投資公司,1999年公司總資產估計約為3.5億美元。

(中國時報/江靜玲)

熱情擁抱思想開放

台灣充滿活力 好像第二個家

艾倫.狄波頓的作品被翻譯超過30種語文,在歐亞美三大洲擁有廣大讀者群。訪談中,他卻直白地表示,台灣讓他感到台灣就像,「我的第二個家」。

狄波頓的回答讓我非常詫異,是什麼樣的印象讓他覺得台灣像第二個家?

狄波頓說,台灣有一股讓他感到真正接受他的作品和思惟的熱忱。但他也常在想,為什麼會如此?

他認為,台灣人具有充沛的活力和追尋疑惑,以及尋求答案的頭腦和思想。台灣的歷史意味著台灣人正在尋求一個大的答案,對於這個答案可能來自何處,也必須抱持開放的思想與心態,「聽起來,可能有點情感用事,但這是真的,台灣對我的興趣,讓我直覺感到,台灣就像我的第二個家。」

狄波頓的父親當年被埃及政府驅逐出境落腳瑞士,身為移民之子,他在少年時再被送到英國寄宿學校,獨自在陌生環境中求學成長,從某個角度而言,狄波頓是個永遠的「異鄉人」。台灣對他的熱忱接受度,讓他願意擁抱台灣。這或許有一些感情用事,但不是沒有原因的。

(中國時報/江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