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變實品 傳產升級
天圓地方 最成功案例
赴德展出 APEC分享心得
匯聚創作靈魂 重塑千年工藝
「台灣陶都」鶯歌曾因外銷訂單銳減、大陸產品壓境、產業轉型不順而沒落不振,老字號的台華窯當時走代工之路,卻在一片低迷中重獲新生,不僅成為鶯歌陶瓷的首選,產品也獲總統府、外交部青睞指定為國賓禮品,技術開創水準,領先大陸景德鎮,更被日本人譽為鶯歌故宮,負責人呂兆炘如何逆轉勝?
呂兆炘是南投埔里人,18歲在台中學習裱褙,就此與藝術結緣,26歲做營造廠,之後轉往陶瓷界發展,並接下台華窯董事長。訪談中他再三強調,「我們不要只會做阿公那個年代就會做的事!」
呂兆炘認為,當年鶯歌陶瓷產業由盛轉衰,原因在於各商家害怕技術被剽竊,工藝師心態保守、不願交流,他大膽逆向操作,下定決心要改變企業體質,開放工廠予外界參觀,希望讓更多民眾了解陶藝。
呂兆炘從窯燒技術、制度創新、釉色研發、彩瓷技藝、展館設計,轉型為結合生產、教學、文化、創意、展覽、行銷及異業合作的陶瓷產業,把原本外人難得一窺堂奧的陶瓷產業普羅化,也為原本停滯不前的陶瓷產業注入動力。
如此大刀闊斧地做事方法,很多人認為呂兆炘太強勢,但呂兆炘在訪談之中,不斷將問題拋給身旁的祕書、主任以及第2代,透過交換不同的理念,激盪出火花,或許這就是他帶領台華窯成功的祕訣,「以人文創意為核心、技術為後盾」。
走上台華窯3樓,呂兆炘為藝術家們闢設一間「藝術研習中心」,來自全台的藝術家們聚集在這裡,高談藝術、鑽研技法、全心創作,不論是專業藝術家,或是喜愛陶藝的業餘者,都可以聚在一起。
「有哪個地方,每天能匯聚這麼多創作的靈魂?」這是最讓呂兆炘驕傲的一件事,台華窯從未投入大量金錢、廣告招募藝術家合作,而是透過提供一個好的環境,讓藝術家擁有最大揮灑空間,透過互相切磋、交流之下,靈感源源不絕而來,創造出足以領導世界陶瓷文化的新潮流。
呂兆炘說:「陶藝天生宿命注定要傳承千年,只追求工藝技術,境界太低了。」 正因為呂兆炘的堅持與創新,造就台華窯「鶯歌故宮」的美譽。
(中國時報/許哲瑗、陳俊雄)
異業結盟推陳出新 捉住客戶的心
「異業結盟」是呂兆炘在市場劇烈轉變中,為台華窯找到的新出路,但面對全球景氣持續蕭條,加上對岸的崛起,如何在陶藝產業繼續保有領先地位?呂兆炘說,「推陳出新才是關鍵」。
回溯到1995年,台華窯以創新的東方特色元素,提供五星級飯店客製化的陶藝餐具,成功打入國際餐飲事業;2003年協助台灣菸酒公司開發喜紅釉色酒瓶,大獲好評,也開啟與各大酒廠的合作;2011年台華窯再與台北101金融大樓公司合作,集結8位台灣藝術家的彩瓷創作酒瓶,推出藝術珍藏限量高粱酒;2014年和台灣歷史博物館共創「鳳華」雙品牌,將陶藝結合歷史文物;2016年與服裝設計師林國基合作,開發陶瓷包款與飾品配件。
台華窯從一個鶯歌在地的製窯廠,不斷跨界與各大企業結盟,在短短20多年間創造出亮眼成績,但近年受到全球經濟衰退的嚴重衝擊,若不求新求變勢必會遭到淘汰。
呂兆炘坦承,這幾年不管內需市場或外銷狀況都大幅衰退,民眾對未來缺乏安全感、拚命存錢,除了食衣住行等必需品外,沒有人願意花額外的錢提升生活品質,藝術產業自然是率先被捨棄的一塊。
「難道就要這樣坐以待斃嗎?」面對大環境的萎縮,台華窯感受特別明顯,經過幾番取捨和考量後,先把握住金字塔中上端的客戶,是台華窯最終選擇的路。
台華窯每季不斷推陳出新,就是要抓緊消費者目光,隨時製造驚喜,要讓客戶知道「台華窯不一樣」,每年都提早準備新品研發,維持陶藝界領頭羊角色,一方面鞏固長久以來支持的固定客源,同時也能吸引隱性消費者。
(中國時報/許哲瑗、陳俊雄)
- 策畫:謝錦芳
- 執筆、攝影:許哲瑗、陳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