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31・旺報-綜合報導

2019-05-31・旺報-綜合報導
名額寄存教部 招生榮景藏玄機

2018學年度招生缺額率15.06% 9年來最低

根據近日出爐的最新版《中華民國教育統計》,2018學年度大專校院招生缺額率15.06%,是過去9年來最低,似乎跟一般人的認知有落差。事實上,有些學校只是用「招生名額寄存教育部」的方式暫時壓下來,終須面對招生問題。

根據108年版《中華民國教育統計》,2010年至今大專校院招生缺額率一直未低於15%,其中2013學年度缺額率更高達20.17%;2018學年度大專校院招生缺額率15.06%,是9年來最低。若以學制來看,2018學年度學士班招生缺額率最低,12.34%;二專缺額率最高,34.58%。

民眾在教育部大樓前拍照。(本報資料照片)
民眾在教育部大樓前拍照。(本報資料照片)

學校藉機提升註冊率

不過,「大學招生不佳」幾乎是一般人的普遍印象,為何數字反映不出來?不願具名的大學校長指出,現在因為教育部會公布新生註冊率,所以學校會用各種方式讓帳面上的數字變好看,「招生名額寄存」就是其中之一。

「寄存」指的是為了因應少子化,各校若評估當年招不到那麼多學生,可以主動把名額「寄存」在教育部,等未來招生回穩,再跟教育部要回名額。這套制度行之有年,從2014年就開始正式實施。

不少學校以此方式提升註冊率,例如華梵大學2017年招生名額1144人僅招到371人,新生註冊率32.43%;隔年積極「寄存」後招生名額僅剩793人,招到435人,新生註冊率立刻爬升到56.18%。

直接減招將影響補助

類似情況的還有南榮科技大學,2017年招生名額1172人僅招到377人,新生註冊率32.17%岌岌可危;但2018年減少一半招生名額之後,招生名額562人,招到317人,雖比前一年更少,但新生註冊率躍升到56.41%。

又如玄奘大學2018年比前一年少招300人,雖然最後招到的人數少了約80人;台灣首府大學比前一年少招17%,最後招到的人數少了80幾人,但是兩校新生註冊率都增加了7%。

「寄存」跟教育部直接減招不同,就是前者並非逼迫學校算出缺額百分比,因此不會影響到學校拿到的補助;但無論如何「寄存」只是迴避問題,招生「斷崖」終須面對。

(記者/簡立欣)

大學暨技職校院多元入學博覽會上,中正大學的吉祥物舉牌巡迴會場作宣傳。(本報系資料照片)
大學暨技職校院多元入學博覽會上,中正大學的吉祥物舉牌巡迴會場作宣傳。(本報系資料照片)

旺報觀點 教育政策 不該用話術包裝

眾所周知,過去20年大專校院瘋狂升格、增設,不少學校「先天不良、後天失調」,體質羸弱。教育主管機關不認真思考如何改善,而只是用「名額寄存」迴避問題;日前碩博陸生放榜,主辦單位高調宣揚「招好招滿」卻不正視招生內容的改變;大學個人申請分發,官方新聞稿慶幸於招生缺額變少,卻無視學校濫用備取制……這些都是用「話術」美化教育政策的近例。

由於教育部訂下「大專校院學生人數未達3000、註冊率未達6成」的淹水線,私校為了生存,無不努力維持註冊率6成以上;既然分子無法增加,就減少分母,教育部提出「寄存」這一措施,其實只是掩耳盜鈴、上下交相賊。

近日中華醫事科大一份資料流出,學校除了要求教師入班宣導以及參加升學博覽會,還有去高中帶科學營、家訪、電訪、臉書粉絲團撰文等,洋洋灑灑共33種項目及相應「點數」。除了令人感嘆「私校教師難為」,也不禁質疑:大學招生危機根本沒有解除,只可能愈來愈嚴峻,為何教育主管機關能炮製出「招生缺額率降低」的美好假象?

再如同今年碩博招陸生放榜,陸生聯招會高調宣傳「招生達成率96%」,但陸生來台不能只看量,也要看質。早年來台讀碩博的陸生多是大陸985名校,今年錄取者的原畢業學校依人數排名,前14名僅3所大陸大學,且都是帶有「惠台」任務的福建省,其中只有一所是985,其他都是原本就在台灣就讀。換言之,陸生生源品質大不如前,且都在吃老本。

其他教育主事機關用「話術」美化政績的例子還包括:今年大學個人申請入學統一分發,新聞稿稱「招生名額使用率」逾9成,也就是缺額不到1成,但事實上,這不是台校「體質」變好,而只是招生「技巧」變好。

媒體問及:為何有國立大學有缺額,主辦單位的回答竟是「備取太少」,但難道是要大家都像某國立大學電機系一樣,備取到快400人?(簡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