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人工智慧法案》在今年3月和5月分別在歐洲議會和歐盟委員會投票通過,將於8月1日正式生效,該法案對人工智慧應用進行風險管制,旨在捍衛民主、公民的基本權利、環境可持續性和法治,預計增加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的合規成本。與此同時,歐盟正在考慮推出保護汽車晶片產業新措施,美國之音引述學者分析,擔憂此舉可能加劇中歐關於電動汽車的貿易爭端。
歐洲未來生活研究所(FLI)介紹,該法案將人工智慧應用畫分為3個風險類別。首先,產生不可接受風險的應用程序和系統,例如中國政府運營的「社會信用體系」將被禁止。其次,「高風險」應用程序,例如對求職者進行排名的簡歷掃描工具,需要遵守特定的法律要求。最後,沒有明確禁止或列為高風險的應用程序,基本上不受監管。該法案涵蓋了12個關鍵領域,包括受禁止的做法、對高風險系統的監督以及企業需要履行的透明度義務。
報導引述比利時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高級研究員、西班牙經濟學家艾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Herrero)觀察:「歐盟《人工智慧法案》的目的是保護歐洲消費者。在中國,關於人工智慧的法規是為了保護中國共產黨。而在美國,政府對人工智慧採取不干預的態度。」
另一方面,該法案也將增加尋求與歐盟合作的外國公司的合規費用。有意進入歐盟的外國公司將增加支出和運營成本,以符合法案設定的技術標準。專家預測,中國企業的合規成本可能會因此上升20%至40%。
「外國企業可能由於這項法案而不願在歐洲擴張。」埃雷羅說:「《人工智慧法案》並非只適用於中國企業。事實上,在人工智慧領域,美國企業現在處於領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該法案對用於科學研究和開發的人工智慧系統和模型予以監管豁免,以免政府干預阻礙變革性的技術進步。(旺報/藍孝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