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5・工商-專家觀點

2018-09-15・工商-專家觀點
工商社論》制度與思維的創新比技術創新更重要

一個「悶」字困擾著台灣近幾年來的經濟、政治與社會活力。在經濟上,青年低薪、薪資停滯、人才出走、產業外移、升級轉型不順。在政治上,兩岸對峙、邦交國減少,加入自由貿易協定、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也紛紛受挫。在社會上,年輕人在低薪、房價過高下,相對剝奪感大,紛紛透過社群網路發聲,造成世代對立與貧富對立。

如以直線式的思考,在前述經濟停滯、政治僵持、社會對立下,台灣難有再起的機會。不過,台灣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社會資本,還有極具效率的企業組織及勤奮的人民。最重要的是,我們還有10兆元新台幣的超額儲蓄,以及20多兆元的保險資金(每年還以3兆元的速度在累積)。如果能夠進行些跳躍式的思考與政策,台灣絕對有再度起飛的機會。在經濟上,政府與企業不斷地強調「技術」創新的重要,但卻未深入剖析「思維」上的創新,以及「制度」上的創新;因為,它們這才是絆住今天台灣社會、經濟停滯不前的罩門。

在思維的創新上,反商情結讓台灣經濟停滯。商人賺錢天經地義,重要的是做好回饋配套,在效率之餘也能追求公平。在兩岸的對立上,觀諸各國,大國旁邊的小國,均和大國保持好的關係,但將之視為腹地,透過更廣大市場來強化產品的規模經濟效益,荷蘭、瑞士、新加坡皆是如此。兩岸需要競爭的是制度、生活環境,再判斷誰能勝出。一味抗爭,只是爽在嘴上,卻戕害了台灣的經濟利益。

在年輕人低薪上,政府應轉換思維,如年輕人在國內找不到好的工作機會,不如協助其海外就業,牽線有意前往海外投資的企業和國內年輕人。在台灣訓練後搭上企業國際化列車,反而可以減少年輕人的相對剝奪感。

在制度創新上,台灣近年來呈現系統性的失靈,包括跨部會的協調失靈、中央/地方的協調困難,和企業、勞動與環保團體的對立,以及公務員士氣的低落等。

至於那些是亟待突破的制度創新?我們認為服務業主管部會的產業化任務、跨部會共同績效指標(KPI)、公務員誘因機制的重新塑造,以及嶄新政策工具的重新設計最為緊要,必須儘速加以調整,否則未來將是狀況頻仍、治絲益棼。

首先,就服務業主管部會的產業化任務而言,臺灣的服務業占GDP近七成,就業人口也高達六成,如能加速鬆綁、產業化,則可導入民間資金,不但活絡經濟動能,也可擴大服務業規模。創造高階人力需求,突破低薪困境,故服務業的主管部會應訂定產業發展KPI,使服務業主管部會和企業形成夥伴關係,加速將過剩資金導入長期照護、醫療、金融理財、都市更新的領域。如此,可望強化經濟動能、精進商業模式,進而吸引高階人才參與。

以環保署為例,它針對環評時效的掌握、重大投資視金額大小予以分級管理,應訂有KPI,以避免批准的曠日廢時,加速民間投資的注入及動能。交通部則可以在智慧交通(如e-Tag、U-Bike等)的輸出上列為KPI,並敦促中華電信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新南向政策就有機會突圍。

此外,勞動部在勞基法修法時應針對產業衝擊評估,並對產業分類管理,賦予企業更大彈性,企業才有誘因投資,經濟才能注入活水。如此一來,服務業主管部會才不會完全以由上而下(top down)、規範者的角度制訂政策,才能給予企業界更大彈性。

其次,在跨部會整合上,目前各部會首長企圖心強,但缺乏政策協調,致政策扞挌不入,效益大打折扣。鑑此,行政院應聚焦幾個上位的重大政策(如5+2創新產業、吸引台商回流、突圍年輕人低薪等),並訂定跨部會合作的共同KPI,如5+2創新產業的推動上,國發會負責規劃、協調,經濟部負責執行,財政部負責租稅優惠工具,金管會協助融資、創投,內政部負責土地的釋出,農委會協調水權的重分配,環保署則應針對環評制度的檢討等,才有利於跨部會合作,發揮政策的綜效。

再者,在公務員誘因機制的重新塑造上,目前在誘因機制有限下,公務員為避免被調查、彈劾,傾向於保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加上年金改革後,公務員的心態更趨保守。因此,拉大薪資差距,強化誘因機制,並將圖利他人除罪化,以鼓勵公務員勇於任事,但可配合顯不相稱所得自負舉證責任。而當公務員勇於任事時,致力於設計嶄新政策工具來推動優良公共政策就指日可待了。

(工商時報/主筆室)

延伸閱讀

工商粉絲團
工商粉絲團
工商時報@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