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2・工商-專題報導

2018-10-22・工商-專題報導
建南向產業連結 積極加入RCEP

中美間貿易摩擦,勢必會持續地打下去,台灣除了解貿易摩擦與單邊主義外,最重要的是要往前看、往外看。

單邊主義盛行 鄰國紛提因應策略

過去一年,亞洲周邊國家陸續提出因應對策。例如,美單邊主義也促成中國大陸與日本關係改善,讓RCEP談判僵局有所突破,將使中日韓三邊FTA出現轉機。也因此,日政府表面上不積極參與一帶一路,但日企已在跟大陸一帶一路聯繫,也正了解一帶一路中個別基礎建設、金融運作相關資訊。此外,周邊國家新因應對策:越南近年提出重要新產業發展政策,包括汽車業、鋼鐵產業等產業,台商於汽車零組件、輪胎等在越南有長久且綿密的運作,會是新契機;另,寮國是新南向國家不受重視小國,但泛亞鐵路下的中寮鐵路(也稱中老鐵路)建設中,鐵路通車對寮國帶來的發展機會已在構想中。因應G2間的摩擦、國際保護主義趨勢,必須努力在自身產業政策跟國家發展政策上有所調整。

台商南向基地 須與當地產業連結

企業方面也開始準備,亞洲開發銀行在兩、三年前就解析,未來亞洲成長引擎有三具: A(東協ASEAN) C(中國China) I(印度India)。印度現是各國重點目標市場,今年已超英、法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未來東協國家經濟發展、經濟規模會有所調整,如菲律賓在東協被認為人均GDP較低國家,但過去幾年台商陸續積極到菲律賓佈局。較成熟的經濟體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經濟成長速度會放緩,但越南、柬埔寨、緬甸、寮國等後進國開始成為東南亞勞力密集產業的發展重鎮,這說明為何台商到中南亞投資的勞力密集產業,主要集中在中南半島。

很多台商思考大陸出口到美受挫,是否轉到其他國家,建立迂迴進入美市場新基地。根據統計,日政府表面上不積極參與一帶一路,但日企已在跟大陸一帶一路聯繫。二○一七年中對美貿易順差是三七五二億,台灣是一六七億等,如要利用他國建立出口到美基地,需參考相關數據:越南在二○一七年對美貿易順差已超過三八三億,川普今年對東南亞貿易制裁裡未對越南手軟,包括越南鋼鐵、馬來西亞太陽能電板等都被單邊制裁;未來台商在東南亞佈局,必須思考這些國家可能陸續有反傾銷、美國制裁問題。最終要選擇非單純加工出口,而是跟當地產業政策發展有所連結。

政府應有系統協助海外投資 積極參與RCEP

中美至今互課關稅對東南亞國家產生影響,轉單效應在勞力密集產業跟農業較明顯,其他轉單機會目前還不清楚。勞力密集產業見越南台商在成衣紡織上陸續接到訂單,一方面是美品牌大廠把訂單從中國轉到其他國家。一定要注意印度,過去一年,台商、韓商智慧型手機組裝廠已轉移至印度,三星七月在印度完成海外最大智慧型手機組裝廠。未來供應鏈會調整,依國家、產業別有所不同,供應鏈轉移將帶動這些國家的投資。故新南向政策對此情勢要有所調整,如果台灣無法留住勞力密集產業,也解決不了五缺,是否應有秩序、系統地協助台商解決在海外投資遭遇到的問題。

政府現在重點在CPTPP,但另一個RCEP對企業非常重要, RCEP十六國中,中、日與日、韓跟中、印間無FTA,但未來在RCEP架構下,中日、日韓要開放市場,協定如按計畫實施,印度有機會參與到區域供應鏈,首先會從智慧型手機跟相關電子產品開始。台商不織布大廠已到印度投資,主因印度未來會是區域供應鏈中心之一,另一原因日本客戶請廠商直接到印度生產,直接當地賣給日本客戶供應印度國內和海外市場。RCEP當然非常重要,但因中間涉及中國大陸,在兩岸關係僵局下政府參與RCEP不夠積極。

調整新南向政策 建置競合商機

未來即使政府政策調整也有極大的困難度,東南亞的工資、人口老化、缺工問題比想像更嚴重。東南亞人口紅利並非只是勞動力緣故,而是城鎮化帶動,包括產業發展、運輸、住房、各種消費習慣改變等。到二○二五年,東南亞將有超過三五城市,千萬人口城市會有好幾個。這也是必須關注的重點,中南半島的幾個國家現是台灣重中之重,柬埔寨雖享有歐盟或美國的優惠關稅,像FTA、GSP等,但最終會畢業。眼光放遠看,這些國家可能今年適合做勞力密集產業,未來還是往最終市場移動。

台商在東南亞的投資佈局新模式,從內需市場延伸到周邊,如利用越南的FTA出口到歐盟、俄羅斯等。另外,廠商也從製造業下游開始往上游走,到相關服務產業,尋找新藍海政策。再者,講究專業的園區模式發展,製造業跟服務業的供應鏈有所調整,過去台商到東南亞投資會希望百分之百獨資,但台塑在越南給我們上了一課,需適當結合當地優質企業,合資型態可能提供更多機會。政府應針對最新趨勢,參考其他國家做法調整新南向政策,了解其市場投資時,要觀察未來會發生的資訊,仍以工資為考量到這些國家佈局,可能錯過很多新商機。此外,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每年對外投資超過一五○億,政府在招商對象中並未把這些國家當成重點。呼籲未來如要引進外資,除了解這些國家佈局,把他們資金、技術與背後重要人力也當成引進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