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5・中時-綜合報導

2019-07-15・中時-綜合報導
不是吃飽就好 營養午餐大革命

一想到營養午餐,你會想到什麼?是「營養」、「美味」,還是「很難吃」

一想到營養午餐,你會想到什麼?是「營養」、「美味」,還是「很難吃」?台灣在訴求便宜、快速的出發點下,長年來讓營養午餐難以與美味畫上等號,更不用說透過營養午餐推廣飲食教育。如何讓吃營養午餐變成一件值得期待的事,進而深化台灣飲食文化,成為公私部門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攤開營養午餐菜單,薏仁飯、花生燒豬肉、鮮蔬蘿蔔、味噌豆芽湯,看似豐富健康,為什麼仍不受學童青睞?台北市餐盒食品公會理事長陳明信直指,餐費太低是主因,品質相對受影響,至於要像日本學校一樣天天提供牛奶,更是不可能任務,薄利多銷早已成為業者的緊箍咒。另外,營養午餐都由營養師開立菜單,但學童不在學校的時間,外食機率高,吃慣重油重鹹後,對學校午餐也就興趣缺缺。

餐費拮据 品質難維持

台灣營養午餐類型分為公辦公營、公辦民營及團膳業者,每餐費用介於30至60元,且包含食材、人力、設備等支出,食材支出僅占經費6、7成,如此拮据下,要生出3菜1湯組合,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鐵碗用餐 分不清味道

除了餐點本身的口味,餐具也是影響學童不愛吃營養午餐的原因。過去鑒於方便攜帶和清洗,學生習慣使用大鐵碗用餐,但肉菜全裝在一個碗,根本分不清個別食材味道。有鑑於此,現在不少學校乃至於公私部門,都開始推廣使用分隔式餐盤,或如同北市府規畫建置清洗設備。

為借鏡他國,長期關注飲食教育的灃食文教基金會今年也帶領校廚、校長赴日本取經,發現日本光是食材費就高達80元台幣,食材費以及人事設備也分別由家長、政府支付,確保菜色品質,至於校廚與學生人力比,日本約為1:70、台灣1:250,差距極大。

飲食教育 日本成典範

日本還在2005年制定《食育基本法》,成為全球第1個將飲食教育立法的國家,把營養午餐視為連結飲食教育的重要橋梁,以東京都八王子市立第三小學校為例,除教導孩子認識食材、使用筷子,校方還推出歌曲〈食育頌〉及吉祥物「小八」深化學童印象。

灃食副執行長林芳燕說,政治人物常將免費營養午餐當作選舉口號,但營養午餐並不是福利政策,孩子不是有得吃就好,更要吃得營養美味,期盼大眾能正視飲食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台灣飲食文化。

(中國時報/吳堂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