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吃宮保雞丁的人,卻不見得知道這道料理名稱的由來。晚清名臣丁寶楨的墓地日前在山東電力一公司工地被發現,丁寶楨與著名川菜的關聯,再度被網友憶起。除了政績外,丁寶楨最有名的逸事,是發明了「宮保雞丁」,由於丁寶楨後來被封為太子少保,被稱為「丁宮保」,這道菜因此命名。
不久前,丁寶楨的墓地在山東濟南被考古專家確認,是一處家族墓地,除了埋葬著丁寶楨及其元配夫人之外,還有其他家人也安葬在此。現場出土了兩個頭骨,一個疑似丁寶楨,另一個頭骨懷疑是丁夫人。
曾被盜墓 被夷為平地
丁寶楨的第五代孫丁健表示,文革後期,他才知曉自己的家族及後代延續情況,也知道其先祖丁寶楨墓地的位置。上世紀90年代,丁健去現場勘察過,還曾測量並確定過具體經緯度。
1953年丁寶楨墓曾經被盜過,當時公安機關也抓捕並處理了盜墓賊。1958年人民公社大躍進時代,當時生產合作社的大隊打機井,這處墓地被夷為平地,墓地從此掩埋在地下,地表沒有任何痕跡。近些年,貴州老家後人或者同鄉來弔唁之時,丁健只能帶他們去看墓地的位置。
今年5月26日,該址工地開始零散地挖掘到棺材、屍骨等物,6月3日挖掘到了墓穴。
丁健的堂侄丁峻,也就是丁寶楨的第六代孫聽說此事後,9日晚馬上趕到濟南,10日請了人員一鏟一鏟地挖,陸續挖到了頭骨、脛骨等十幾塊骨頭。丁峻認為,不能完全確定這處墓穴,以及這些屍骨屬於丁寶楨,需要進行專業鑑定才能得出最終結論。
丁峻表示,希望先人能夠在濟南長眠,接下來具體要看考古等文化部門如何處理這件事,如果這邊安置不妥,貴州的丁氏後人正在修建丁寶楨紀念館,非常歡迎丁寶楨回歸故里。「希望考古文化部門細緻、妥善地處理此事。」丁峻說。
丁寶楨(1820-1886),字稚璜,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晚清名臣。咸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丁寶楨考中進士,此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岳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
為官生涯中,丁寶楨勇於擔當、清廉剛正,任山東巡撫期間,兩治黃河水患、創辦山東首家官辦工業企業山東機器製造局、成立尚志書院和山東首家官書局;任四川總督十年間,改革鹽政、整飭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興辦洋務抵禦外侮,深得民心。
發明川菜 宮保雞丁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丁寶楨去世,享年66歲,朝廷追贈太子太保。除了政績外,丁寶楨最有名的逸事,是發明了一道川味名菜「宮保雞丁」。
相傳祖籍貴州的丁寶楨嗜吃辣,擔任四川總督時,常常叫家廚烹飪自創的料理,使用雞丁、辣椒、花生合炒而成,算是醬爆炒雞丁,也會用來招待客人。這道料理一開始沒有菜名,後來廣為流傳,普遍受到喜愛。
由於丁寶楨後來被封為東宮少保(太子少保),被稱為「丁宮保」。而他治蜀十年,為官剛正不阿,多有建樹,受四川人愛戴,這道菜就被稱為「宮保雞丁」,以此表達對丁寶楨的紀念。(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