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9・旺報-綜合報導

2019-06-29・旺報-綜合報導
天「理」何在? 北斗九星現河南

五千年前遺跡屬仰韶文化中期 顯示古人已具備天文知識

鄭州市20日召開的「青台遺址天文遺跡專家鑑定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指出,青台遺址發現一處由9個陶罐組成的天文遺跡,其中7個陶罐擺放位置與北斗七星相同,「斗柄」面向北方,另外2個陶罐分別位在輔星和弼星的位置,構成古書中所說的北斗九星。

罐子大小與亮度相同

北斗九星遺跡是2018年由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所發現,所處年代距今約5000多年,其中陶罐的大小尺寸也有特殊含意。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指出,這9個罐子的大小與5000多年前北斗九星的亮度相同,也就是說如果這顆星的亮度較亮,則罐子大一些,反之則小一些。

專家認為,這座遺跡的發現,顯示出古人已具備一定的天文知識,可能形成與北斗相關的祭祀儀式,同時會藉由觀察天體,來確認節氣或祈禱豐收。

河南發現大陸最早北斗九星天文遺跡。(取自新浪微博@坐井觀星_徐剛)
河南發現大陸最早北斗九星天文遺跡。(取自新浪微博@坐井觀星_徐剛)

傳說中的景星現身

此外,專家在對照後,發現遺跡斗柄西南方的輔星並未出現在星圖上,研判這顆星可能與古籍所說的「景星」有關。據古書《河圖》記載,「黃帝治,景星見於北斗也」。《史記》也有說道,「景星者,德星也,其狀無常,出於有道之國」。

景星的發現若是能與古書相驗證,將是大陸天文史上的重大發現。顧萬發指出,景星在古代象徵吉祥,但在古代記載中都僅出現幾個星期,最多也就現身2年左右;因此現今科學家研判,這顆星應是類似超新星爆發的天文現象。

專家指出,北斗九星祭祀遺跡的考古發現,說明古人很早就開始對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時」進行觀測,且結果相當精準。

專家表示,過去在山西省襄汾縣發現的陶寺觀象台,年代距今約4200年,是大陸近年來對遠古天文研究最重要的發現;但在青台遺址天文遺跡發現後,又將大陸古代「觀象授時」的歷史提前約800至1000年。

鄭州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指出,青台遺址天文遺跡的發現,是古中國具有發達文明的象徵,同時也將推動大陸甚至全世界的考古天文學發展。

該負責人稱,以鄭州為中心發現的大量天文學遺跡,有助於探討鄭州地區在古代文化的起源地位,並對嵩山文明中心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專家確認此為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中期的天文遺跡。(取自人民網)
專家確認此為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中期的天文遺跡。(取自人民網)

(記者賴志昶/綜合報導)

小靈通-北斗九星與景星
北斗九星是由北斗七星和左輔、右弼構成。分別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與左輔、右弼。在道教文化和古書中,北斗九座星辰的名字依序為天樞星、天璇星、天璣星、天權星、玉衡星、開陽星、瑤光星、洞明星、隱元星。景星則被視為一種德星,被視為德行崇高的象徵。據《史記》記載,「天精而見景星,其狀無常,常出現於有道之國」。(賴志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