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因非洲豬瘟導致的豬肉供應風險,也促使餐飲企業對人造肉表現出較大興趣。這種在美國已有相當市場的人造肉,它是否成飲食的未來?人造肉究竟是什麼,它會不會改變我們未來的消費習慣和飲食結構?更關鍵的是,它好吃嗎?
目前人造肉行業主要有兩種技術路線:第一種是以植物來源的蛋白為原料,通過物理方法改變蛋白質結構,從而模擬真肉的外觀和口感的「植物肉」。另一類被稱為「細胞肉」,是利用動物幹細胞在實驗室培育出動物組織的人造「培育肉」,但此類產品仍處於研發階段,因成本較高尚未商業化。
業界看好植物肉銷售
由於想吸引習慣吃肉的主流人群,植物肉從口感、味道、質地、營養價值層面上,都比「素肉」要求更高。以「植物肉漢堡」的人造肉餅為例,它除了模仿真肉口感,還特別加入血紅色的植物鐵蛋白,模仿真肉的血色,有些甚至在烹飪過程中會冒血水。
人造肉主打健康和環保。這兩個主題正是全世界人們對食物升級的剛需所在,因此受到資本和消費者聚焦。有報告稱,動物蛋白消費的健康問題不斷增加,將促使消費者選擇替代蛋白質,植物性肉製品的銷售增長將開闢新的機遇。
人造肉的巨大市場潛力,根據國外最新研究報告預測,植物性肉類市場規模在2019年預計將達到121億美元,預計從2019年到2025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5%,到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預計10年以後全球肉類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4兆美元,其中「替代肉類」的市場占比將從目前的不到1%提升到10%,達到1400億美元。
普通消費者吃不起
不過,目前人造肉仍是貴族肉,普通人士吃不起。普通消費者真正吃到普及的人造肉,還需要至少20年。
除了價格之外,還有技術和商業化等難題。人造肉其口感和味道與真正的豬肉、牛肉、雞肉有很大的差別,中國消費者現在或許接受不了人造肉。
持樂觀態度的業界人士認為,從長遠看,消費者追求更健康,人造肉含有更高的蛋白質,較低的脂肪,屬於好蛋白質食物。
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祕書長薛岩說,人造肉為那些更關心健康飲食方式、想尋找環境依賴性更低的消費者,提供了一種新選擇。
陸市場潛力大
人造肉的概念雖然興起於國外,但大陸是該產業不可忽視的重要市場。中國人的素食文化傳統,全球重要的規模化植物蛋白生產加工地,以及年輕人對植物性飲食的興趣,是人造肉產業將快速發展的原因。
在行業人士眼中,大陸人造肉市場前景巨大。齊善食品品牌部與產品部經理周啟宇說,預計未來10年有3000多萬人選擇植物肉,市場規模將達到上百億(人民幣,下同)規模。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祕書長薛岩預測,中國肉類替代市場2025年規模將達到1800億規模,植物肉有望突破700億元。
由於飲食文化的差異,中國消費者對植物肉品類的需求與國外不同。西方植物肉產業的下游以漢堡肉餅為主,所以他們花了更多精力研發肉餅,但中式菜餚要求肉的形態和使用場景更加多元,肉塊、肉絲的需求會更多。周啟宇說,中國人做肉有煎炒烹炸燜等多種做法,而且東南西北的口味習慣不同,這些對產業的蛋白成型技術、風味技術的要求會更高。
成本問題也是制約人造肉拓展市場的因素。一袋淨重230公克的美國Omnipork售價折合每斤(500公克)售價約為80元。而Beyond Meet227克的售價更高,花費會在150元上下。售價都遠超普通豬肉的市場價。即便是豬瘟導致豬價瘋漲的時間段,大陸市場上一斤五花豬肉的價格也不超過20元,肉餡更便宜,通常在10元左右。
薛岩認為,如果進口植物肉能夠在本地建廠生產,或者規模化地進入餐飲渠道,未來成本會大幅降低,達到與進口牛肉差不多的價格。對於植物肉企業來說,如何拓展中國市場、做好消費者培育,是眼下非常緊迫的事情。
(記者/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