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大陸為打破外國對橡膠的封鎖和禁運,派出數十萬墾殖大軍在海南島開荒種膠,建成近400萬畝天然橡膠種植基地。當年20歲出頭的膠工王桂英,如今仍居住在海南農墾西達農場,她的兒孫輩緊握著橡膠事業的接力棒。
1952年,華南墾殖局海南分局成立,揭開了大陸自主發展天然橡膠事業的序幕。王桂英在1954年來到丈夫工作的西達農場,加入墾荒種橡膠的大軍。在最艱苦的開荒年代,荒山野嶺蚊蛇肆虐。膠工住在搭著茅草的工地房,夜以繼日地開墾荒地、修建梯田、修路架橋。
王桂英割膠30多年
凌晨3點,王桂英和膠工們頭頂膠燈、手握膠刀,開始了割膠工作,他們身體微蹲在樹幹上劃出深淺適宜的割線,既不傷樹,又讓膠水順暢流入膠碗,這樣一連幾個小時割了約300棵膠樹。
上午再去收膠水,膠水倒入膠桶後嫻熟地反扣膠碗,不讓一滴膠乳落地,動作重複數百次,上百斤的膠乳裝了滿滿兩桶,一路快走挑到數里外的生產隊。
農墾人從早期開辦的老膠園裡採集種子,有職工為保護一袋膠種被洪水吞沒犧牲。在育苗過程中,每株膠苗設置編號、精心管理,長到一人高才可定植。為防止山豬等野獸糟蹋膠苗,大家還要編圍欄,夜間敲鐵盆、用火把值守。
今年85歲的王桂英回憶,在割膠工崗位時,「生產隊鐘聲一敲,就算在餵奶也要把孩子放下。」下班已是深夜,6個孩子已蒙頭大睡,摸著黑上床先數夠12隻腳丫子,才放心睡下。堅守割膠崗位30多年,王桂英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割好膠就是為國家做貢獻」。
兒孫接力橡膠事業
位於大陸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的龍江農場老膠園,留存著墾荒栽下的首批膠樹,最粗壯的要兩個成年人才能環抱。50歲退休的王桂英,堅持割膠一直到60歲。她當年和丈夫完成各項任務,不漏割一棵橡膠樹,不浪費一滴膠乳,過去居住的瓦房裡貼滿工作表彰獎狀。
王桂英現在擁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在物資匱乏年代,王桂英與丈夫兩人依靠農場的固定工資、定額糧食才把6個兒女撫養成人。兒孫都在橡膠林度過童年,在農場學校上學,其中3個兒女、2個孫子接過橡膠事業的接力棒,大兒子蔡儒學在龍江農場的海膠集團龍江分公司擔任總經理,三代人都有深厚的農墾情結。
(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