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3・旺報-綜合報導

2019-11-23・旺報-綜合報導
王德威談知識分子 危機時的隱微

政大「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首任講座主持人、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教授王德威,22日以1950年代陳寅恪、唐君毅兩位大師的「隱微寫作」為題,談知識分子在動盪大時代如何安頓自己,找尋生命價值。
王德威開頭就說,他今天會「大題小作」,藉由當代政治學家李歐.史特勞斯的「隱微寫作」觀點,談知識分子如何在統治者強力干預下,為了保護自己而用「暗碼」寫作。他討論的兩部作品,包括陳寅恪1954年寫的一本小書《論再生緣》,和唐君毅1951年在《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裡的〈論水滸傳〉。
《論再生緣》是陳寅恪晚年重要著作,考察清朝才女陳端生作品《再生緣》。用現代的話來說,《再生緣》僅是言情小說,為何當時已全盲的一代大師陳寅恪願意為此花費大量心力?將該書介紹到香港的余英時,認為陳寅恪有幾個用意:第一,藉考證陳端生身世以自傷;第二,藉《再生緣》主角女扮男裝故事宣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另又感慨世變,抒發他痛恨中共極權統治之情。
王德威舉了一個例子:喜歡京劇的陳寅恪曾寫詩〈男旦〉:「改男造女態全新,鞠部精華舊絕倫。太息風流衰歇後,傳薪翻是讀書人」,暗示對統治者而言,書生如妾、如妓,只是侍奉主人的工具,批判的意味非常濃厚。
另一大師唐君毅在四大名著中獨鍾《水滸傳》,108好漢直如存在主義裡的孤獨英雄,知道自己前無來路、後無退路,因此不思前想後,承擔一切;水滸的結局是絕對的空虛,但唐君毅也給了一個非常「新儒家」的解釋,認為《水滸》「由悲至壯,即可轉出更高之對人間之愛與人生責任感」。
王德威從兩位大師作品中談「憂患意識與幽黯意識」,憂患意識非常好懂,在中國源遠流長,即最近流行的「芒果乾(亡國感)」;幽黯意識則是人性之惡,中國的儒家思想也洞察人性之惡,但認為成聖立命可以昇華人性。

(記者/簡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