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1・旺報-綜合報導

2019-06-01・旺報-綜合報導
避邪、暖宮 艾草自古是個寶

李時珍《本草綱目》 助推艾葉應用

艾葉自古被應用,《詩經.王風》載:「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由此可見艾葉在當時的知名度已經很高了。儒家經典《孟子》一書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當時已成重要治病藥物。

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所撰《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兩個用艾的處方,即膠艾湯和柏葉湯,前方取艾葉之暖宮止血作用,後方用其治吐血不止。此二方至今仍是中醫臨床常用之方。

明宋用於灸療

艾葉被作為藥物正式記載,始見於梁代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唐代孟詵《食療本草》最早介紹艾葉的食療方法及作用:「春月採嫩艾做菜食,或和面作餛飩如彈子,吞三、五枚,以飯壓之,治一切鬼惡氣,長服止冷痢。」

宋代蘇頌《圖經本草》是最早對艾葉生藥學內容有較全面記載的專著:「艾葉,舊不著所出州土,但雲生田野。今處處有之,以復道者為佳,雲此種灸病尤勝。」說明宋代時河南安陽湯陰縣產的艾葉品質最好,艾葉普遍被用於灸療。

明代李言聞、李時珍父子對艾葉研究頗為深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艾葉的植物形態有詳細的描述,對前人論述「艾葉性寒」和「艾葉有毒」的觀點進行討論和指正,並附用艾葉治病的單方及驗方52個,是收載艾葉附方最多的本草專著之一,為推動和指導艾葉的應用作出了積極貢獻。

現廣泛治療婦科

艾葉在古代不僅僅是在醫藥上廣泛應用,而且在民俗應用上也十分普及,歷代一些經史、農學書籍也多有記載。被譽為集16世紀以前農學之大成的《群芳譜》對艾葉有詳細的記載:「五月五日採艾,為人懸門戶上,可禳毒氣。其莖乾之,染麻油引火點灸,滋潤灸瘡不痛,又可作燭心。」在端午節,民間有掛戴艾葉及食用艾葉以「避邪」、「禳毒氣」的習俗,一些經史書籍有端午節「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等民間習俗的記載。

在現代臨床應用方面,艾葉已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痛經、宮外孕、胎動不安、流產、不孕、婦女白帶等;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感冒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胃痛、消化道出血等;風溼痹痛類疾病如腰痛、三叉神經痛、關節炎、肩痹等;皮外科疾病如皮膚潰瘍、皮炎、溼疹、燒燙傷、痔瘡等,以及瘧疾、陰縮癥等多種疾病,均取得效果。(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