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7・旺報-綜合報導

2019-06-07・旺報-綜合報導
菖蒲青青過端午 驅毒避邪

與艾草、大蒜並稱端午三友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五月初五因有兩個「五」相遇,故稱為「重五」。「端」字有初始之意,故「初五」可稱為「端五」。

「端五」衍變為「端午」又因何故?原來,按照傳統的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農曆的正月從寅月開始,五月即是午月,故「端五」又稱「端午」。而午時為陽辰,又稱為「端陽」,午月與午時,兩午相重而又稱「重午」。「端午」最終盛行而確立為節日,實因避諱而來。唐代時,因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為八月初五,為避「五」字諱,當時的宰相宋璟提議以「端午」作正式的節日名稱。

菖蒲劍 剋仲夏五毒

端午節所演變的生活習俗,追溯起來,有古代普通民眾的「衛生防疫節」之實。習俗內容中就有為攘除「五毒」(指蠍子、蛇、蜈蚣、蟾蜍、壁虎或蜘蛛)而祭出的菖蒲劍。五毒是民間常見的有毒動物。

端午節時值農曆五月,進入仲夏,五毒並出,最容易發生疫癘流行,因此古人把端午這一天看成毒月惡日。這種認識自先秦時代即有,視五月為「毒月」,五月初五為「毒日」,於是在民間形成端午以艾葉、菖蒲等香草驅除毒邪的習俗。古人選擇在端午這一天開展衛生防疫活動,正符合健康防病的實際需求。古人有在屋中貼五毒圖的民俗,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上,寓意將毒蟲刺死除害免災。

民間常把艾草、菖蒲和大蒜並稱為「端午三友」。端午節這天,人們普遍以艾草、菖蒲和大蒜這三種「武器」驅毒避邪。五月是觀賞菖蒲的佳時,端午時節,蒲草青青,故農曆五月又被稱為「蒲月」。

石菖蒲 為治病良藥

「我來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菖蒲起初是被當作仙草靈藥來看待的。東晉葛洪《神仙傳》中載有漢武帝劉徹遊嵩山,遇九嶷山仙人點撥,服食菖蒲以期延年益壽的故事。

菖蒲在延續著千百年來文化魅力的同時,自《神農本草經》肇始,中醫一直以來都把石菖蒲作為一味治病良藥。石菖蒲藥味辛、苦,性溫,入心、胃經,功能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臨床主治噤口下痢、神昏癲癇、健忘、耳聾等。

人間一雅草,史書故事生。種菖蒲還發展成為一種文人的清玩,因此得「天下第一雅草」之稱。菖蒲的品種很多,常見的有石菖蒲、水菖蒲及菖蒲的變種錢菖蒲(金錢蒲)等。菖蒲供藥用者,《神農本草經》最早的記載僅以「菖蒲」為正名,而其後的歷代本草多是以「菖蒲」為名來敘述的,而且在藥材中有時確實混雜了不同品種。(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