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6・旺報-綜合報導

2019-06-16・旺報-綜合報導
《詩經》談養生 契合自然求長壽

尋求天人合一 注重身心休養

養生又稱攝生,人們養生的目的在於健康長壽。中醫養生學的起源、發展幾乎與《詩經》同步,蘊含著豐富的中醫養生學內容。在中醫「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理念的影響下,在飲食、醫藥、環境衛生、音樂等方面,古人逐漸累積起豐富的養生經驗。

在《詩經》中,人們對生死已經有了較客觀認識。如《小雅》中「死喪之威」,意思是切身感受到死亡的威脅。《唐風》中「百歲之後,歸於其室」,認識到人的壽命應該在百歲左右。《曹風》中「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詩人借助朝生暮死的小蟲,寫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暫美麗和感嘆生命的短促。

以農為本 對萬物敬畏

在感傷、嘆息的同時,古人對健康長壽的追求和向往已言表於詩歌,成為當時社會普遍現象。在《詩經》中有很多詩句,如《秦風》中「壽考不忘」等。在整部《詩經》中,有「萬年」13處、「萬壽」3處、「萬壽無疆」6處、「眉壽」7次、「壽考」8處。

《詩經》三百篇中屢有萬壽、眉壽、壽考之文,人類重視久壽,「古今固無異致矣。」說明在《詩經》時期,「長壽」的觀念已深入人心,「長壽」成為社會中美好的祝福語,是人們養生的目的。

順應自然:古代以農為本,自然界提供人類生活的一切資源,人們對世間萬物也充滿敬畏之心,認為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永恆的,正如《豳風》中按照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介紹日常生活和勞作中的順應自然情況,享受豐收的回報,展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四月秀葽,五月嗚蜩……」

醫藥保健:《詩經》中記載的動植物類、礦物類名達幾百種。儘管《詩經》中記載的中醫藥知識還是零碎簡單且不確切的,但反映當時古人的保健養生情況。《詩經》中很少有直接用中草藥來養生或療疾記載,從詩句透露出相關信息。如《衛風》中「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諼草即為萱草,古人認為萱草能舒暢情志,令人忘憂。

古人認為萱草能令人忘憂。(本報系資料照片)
古人認為萱草能令人忘憂。(本報系資料照片)

飲食理念「以和為美」

飲食養生:傳統飲食養生遵循的糧食作物為主食,各種蔬菜、肉類、魚類為副的基本飲食結構,在《詩經》後800多年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所總結為「五谷為養、五果為輔、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

《詩經》中還描述當時的飲食追求與理念「以和為美」。如《商頌》中「亦有和羹,既戒既平」,「和羹」是調和羹湯之意,「戒」是指和羹必備的五味,「平」是指羹的味道要平和。據《周禮》記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黃帝內經》中說得更清晰:「謹和五味?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可見「以和為美」的飲食理念具有豐富的養生內涵。

居住衛生:《詩經》中對有利健康的房屋選址要求不但與水源、耕田接近,還考慮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當時人們已注意到環境衛生的重要。

音樂養生:《詩經》中的詩篇都可入樂,皆是可演奏的歌詞,認為《風》《雅》《頌》代表的詩歌,可宣泄情感,具有平心釋躁的功能。孔子認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意思是讀詩使我振奮,學禮使我立足於社會,音樂使我自身修養得以完成。(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