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4・旺報-綜合報導

2019-09-14・旺報-綜合報導
營養午餐 選溫潤食材

攝取足夠食物 才能應付工作

古時因食源的不充足,只有早晚兩餐(朝食和朧),漢代的貴族階層開始在午間用餐,稱為「餉食」。據載唐末五代時期敦煌亦出現在兩餐之間加小食的習慣。到明代,江南富裕人家朝夕亭午,每天均以三餐為足。佛教有過午不食的戒律,即「日中一食」,一天只有午間一頓。世界情形大致類似。直到近代,食物產量提高,一日三餐才得以普及。
俗語說:「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這個說法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就午餐而言,上午的工作已消耗自身一定的能量,下午尚需要繼續工作,故午飯承上啟下,須攝取足夠的食物才能應付。如二戰時德國士兵的伙食就是午餐佔有50%,晚餐佔有33%,早餐占有17%。

午餐進食 最好在午時

中醫認為,午餐的進食時間宜在午時(11時至13時),以12時至13時最佳,因為未時(13時至15時)是手太陽小腸經流注的時辰。食物經過胃的消化吸收後,接受小腸的「受盛化物、泌別清濁」,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食物殘渣和部分水液傳送到大腸。
在食物的選擇方面,考慮到現代都市的節奏,午間用餐時間一般偏短,而胃「喜潤而惡燥」,建議選用溫和柔潤的食材,避免脾胃負擔太大,也有利於腸道的吸收。如豆類食品難以消化,不宜過量;水果也不宜攝入太多。

心臟病患者 飯後小憩

對心臟病患者,飯後小憩是正確的方法;對於便祕人群,飯後順時針按摩腹部,可以幫助腸道蠕動;對於糖尿病患者,飯後散步有利於餐後血糖的降低。
「因地制宜」是中餐午餐的特點,符合中醫「三因學說」的原則,也更適宜當地百姓。
蚵仔煎發源於閩南一代,起初是沿海地區作為替代糧食,主料是牡蠣,精髓在於新鮮。牡蠣稱為「海裡的牛奶」,在潮汕地區,亦稱為「蠔仔烙」。
蚵仔煎採用鮮蚵、雞蛋、太白粉、地瓜粉、青菜、香蔥及甜辣醬作為原料製作而成,具有一定的強肝解毒、美容養顏的作用。牡蠣還含有較多的維他命、碘,易於消化,亦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可用於治療頭暈、盜汗、遺精、崩漏等病癥。

蓧麵營養高 降膽固醇

蓧麵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麵食之一,在雁北和呂梁山區,人們賦予吃蓧麵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徵。本品製作精髓在於和麵、搭卷和火候,工藝講究,成形美觀,口感和勁道幾乎完美結合。
山西打鹵蓧麵栲栳栳採用蓧麵、白麵、肥瘦羊肉、花椒、乾辣椒、蔥、薑、胡椒粉、香菜、桂皮等精製而成。
蓧麵的營養價值很高,含鈣、磷、鐵、核黃素,不僅耐饑抗寒,且具有增強免疫力作用,常食可降低膽固醇,對血糖控制也有一定幫助。

椰子雞湯 可治療中暑

牡丹燕菜歷來被列為河南洛陽水席的首菜。採用白蘿蔔、海參、魷魚、雞肉、綠豆麵等製作而成。白蘿蔔對於食慾減退、咳嗽痰多等有食療作用。海參含有硫酸軟骨素,有助於人體生長發育,能夠延緩肌肉衰老,增強機體的免疫力,中醫認為其性溫,味甘、鹹,可滋陰補腎、壯陽益精、養心潤燥、補血。
廣東椰子雞湯採用新鮮椰子肉半個,雞一隻。先把椰子水倒出,再取出椰肉、切成小塊;雞肉切塊;水煮開後,把椰子水倒入,加入薑絲;椰肉、雞塊都放進去用武火煮開、文火慢燉3至4小時,最後放鹽調味。
椰子汁具有解渴去暑、生津利尿之功效,可用於治療中暑或發高燒等熱病。與雞肉一起燉用,共奏益氣生津、清熱補虛作用。適用疲倦無力、煩熱口渴等人群。(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