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首見於《名醫別錄》:「艾葉生田野,三月三日採,曝乾」,認為其隨處可見,但應在農曆三月三日採摘,入藥為佳;因艾的莖長得像蒿,很多地方把它俗稱為「艾蒿」。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艾草味苦,性微溫,無毒,主治灸百病。可作煎,治吐血下痢、下部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又引《荊楚歲時記》曰:「五月五日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艾條灸身 已傳承千年
艾的藥用價值體現在三方面:其一是艾灸,古人認為「灸治百病」。文獻記載,艾草用於外治已有千年歷史,最早的用途就是灸;《內經》、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都載有關於艾條熏灸身體特定部位達治療疾病目的之文。
艾灸治療頸椎病在臨床上療效就非常肯定,最常用於大椎穴。該穴位於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的凹陷處,也就是脖子後面正中央脊柱凸起的下方。臨床上常以迴旋灸配合雀啄灸施用,通常15至20分鐘為一次,每天1次,7次為一個療程。
其次是端午節時懸掛新鮮艾草,或燃燒乾燥的艾蒿祛邪避穢;其三是用艾葉熬水口服,治療各種內婦科疾病,如吐血、痢疾、月經不調、不孕不育、陰癢濕瘡等證。
疏緩痛經 中醫好幫手
艾草另一個妙用是治療痛經。中醫學認為,「寒主收引,不通則痛」,艾草具理氣血、逐寒濕、溫經的功效,治療痛經非常對症。臨床上常選用三陰交,灸治該穴可以有效緩解痛經。
古人認為艾草燃燒產生的煙有防病、祛邪的作用;現代研究證明艾煙有殺滅細菌、預防瘟疫的功效,對多種傳染性、流行性疾病的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還發現艾草含有特殊、具揮發性的「艾葉油」,具平喘、祛痰、抗菌、抗過敏、鎮靜等功效。
中醫針灸時,喜用陳艾。「陳」是指把新鮮的艾草曬乾後保存在乾燥、陰涼、通風的地方2、3年,沒有發黴變質,聞起來有艾草隱隱的清香。選用這樣的艾草,製作艾條,外用可達溫經散寒、灸治百病的功用;揉碎煮水內服可以暖中下焦,治療多種內、婦科疾病。(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