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大陸眾多產業轉型政策,讓在陸台商經營難度更高,舉凡融資難、環保法規、工資上漲甚至社保費用恐漲等難關一道道襲來。也有資深台商說,現在都會勸一些台商業者,如果公司技術、資金又或環保要求真跟不上腳步的話,其實不建議留在大陸市場。
金融海嘯 國企獲奧援
據華爾街見聞報導,大陸銀行一向較樂於放款給風險小的國企,對民企態度相對保守,以2016年企業新增貸款數據作觀察,有78%流向國企;民企僅獲得17%約1.5兆元;尤其近期中美貿易戰因素推動下,銀行基於擔心違約風險,即使願意批貸款恐怕也會更傾向國企。
回顧2008年金融海嘯當時,大陸民間就曾掀起一股對資金獨厚國企的不滿聲音。曾有民企老闆比喻,「大家都在過冬,國企穿上了厚厚的棉襖,而民企仍是薄衣單衫,這不是要我的命嗎?」
民企貸款 多給些空間
對於融資難問題,上海台協副會長胡興中卻認為是兩岸銀行管理體系不同,歐美或台灣對抵押品、信用貸款態度相對開放,台灣各銀行假設接受企業不動產抵押,若對方經營不善導致拍賣,有時因土地增值等因素,銀行能順利收回資金。
胡興中說明,但這種情形在大陸銀行業,只要承作貸款的經理讓抵押品落到拍賣的話,無論資金是否全數收回都是職涯終身汙點,因此放款自然會比較傾向穩當的國企與央企;但他強調,台商也要著眼強化競爭力,如果產品真的好,不怕沒人借錢。
胡興中認為,中國人大多都有老闆夢,這也導致大陸製造業的產能確實過剩,但隨著官方鼓勵發展服務業,這些勢必要由民營企業來做,從這角度應該會多給民企一些貸款空間發展。
(記者/吳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