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8・中時-綜合報導

2019-08-18・中時-綜合報導
廖修平版畫 展現民俗色彩

剪刀、雨傘、衣服 化為符號

「外國人好奇我作品裡的符號是什麼漢字?其實就是剪刀、雨傘、衣服,廟會、普渡都看得到的。」有「台灣現代版畫之父」封號的廖修平,也是少數具國際聲量的台灣藝術家,對他而言,當初離鄉背景在國外多方學習、實踐版畫創作,在抽象藝術當道的年代,他在創作時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是台灣的寺廟。

成長在鄰近龍山寺的香煙裊裊中,廖修平的版畫既有東方的哲學觀又結合西方的媒材與技藝,他也指出:「在國外展,有人問我為什麼作品都是對稱的,我反問,為什麼你都不對稱?」

廖修平認為由此可看出不同文化背景的創作基因不同,「東方講究雙數,成雙是比較好的,外國都講單數。」又如他作品中大量的紅、黑、金色,在他看來就是取材民間最常見的顏色,「像春聯、紅包,隨處可見,也因此我的作品很少用中間色。」

廖修平創作迄今近70年,教學和推動台灣現代版畫也逾40年,他指出,國際舞台上的版畫藝術家不曾有台灣人或華人,「要把國外的版畫學習經驗帶回台灣提倡,也要告訴台灣人盡量往外參展。」他回台後組織「十青版畫學會」,並於文建會時期舉辦「台北國際版畫雙年展」,讓台灣的現代版畫逐漸在國際藝壇上嶄露頭角。

於尊彩藝術中心展出的《樸素高貴:廖修平的藝術歷程》,策展人廖仁義指出,廖修平實是以全方位進入台灣藝術史的藝術家,在版面之外,他的油彩壓克力創作從未間斷,水彩、木版浮雕、雕塑、裝置藝術均是他的媒材。此次展出的木版畫《結》,是921地震後廖修平對台灣的鼓舞與期許。他也指出,以繩為視覺主題,是有感於當時社會的迷亂,希望藉繩來綁緊、凝聚台灣。

 

(中國時報/李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