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6・工商-專家觀點

2018-07-26・工商-專家觀點
工商社論》我國失業率創18年新低的表象與真相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發布統計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國失業率降至3.66%,創下近18年同期新低。情況看似不錯,不過這是表象而非真相,有必要加以探討。

今年上半年的失業率到底是怎麼降下來的?多數人一定認為:「那還用說,一定是就業機會大幅成長所致。」遺憾的是,真相並非如此,依主計總處統計,過去兩年就業人數每年僅微增八萬,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同樣也只增加八萬多人,從近四十年的資料看來,這個增幅是歷年最低。

依主計總處資料,1980年代(1981~1990)平均每年就業人數增加17萬,1990年代(1991~2000)12萬,2001~2010年也逾10萬(排除網路泡沫及金融海嘯,更達15萬),2010~2015年逾14萬,但過去兩年和今年上半年已降至8萬,遠低於歷年各時期。就業人數增加這麼少,若在以往,失業率早已大幅上揚。

但是,何以近年就業人數增加這麼少,我們失業率非但沒有上揚,還屢創新低?這是個重要的問題,而要解釋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得先從失業的定義說起,所謂失業率是指失業人數占勞動力人數的比率,而勞動力則是有工作者(就業者)及尋職者(失業者)二者之和。

依歷年經驗,當勞動力成長太快,失業率便會上揚,反之,勞動力成長趨緩,失業率便會回降,例如每年七、八月適逢畢業生、工讀生進入職場尋職(學生是非勞動力,走出校園後就成為勞動力),在勞動力成長而工作機會有限下,粥少僧多,失業率隨之上揚,迨九月開學後,學生重返校園,勞動力回降,失業率才又下滑。

由此可知,勞動力與失業率息息相關,1980年代我國平均每年勞動力增加18萬人,1990年代也有14萬,隨後仍在12萬左右,但近三年(2016~2018)已不到8萬,隨著勞動力成長趨緩,尋職人潮不若昔日熱絡,推升失業的那股力量趨於式微,因而出現失業率創18年新低的局面,這值得高興嗎?當然不值得。

我們應該要進一步追問:「何以近年勞動力成長如此之緩?」多數人應該猜得到,這是因為自2000年以來生育率迅速降低所致,此前每年出生人數高達3、40萬,此後逐年下滑,2001~2010年平均每年降至21萬,近年更經常連20萬都不到。

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以來所出生的小孩,如今已陸續超過15歲,成為勞動力的重要來源,光陰似箭,昔日少子化問題已變成今日勞動力成長趨緩的問題,未來幾年會愈趨嚴重。我們認為上半年失業率創18年新低,非喜乃憂,隱含著台灣經濟發展的諸多困境,有以下三點必須注意:

第一、少子化已影響勞動市場:我們上半年失業率之所以創18年新低,並非五加二產業奏效,或者前瞻建設為台灣社會創造了多少就業機會,而是2000年以來少子化、人力供給趨緩使然。少子化導致勞動力供給趨緩原是壞事,但間接卻讓那股推升失業的力量為之消失,而得出失業率降低的好事。由過去幾年生育率下滑可知,未來我國勞動力趨緩將日趨嚴重,如此所導致的失業率降低,並不值得高興。

第二、民間投資動能依舊不足:眾所周知,就業人數取決於就業機會,而就業機會取決於民間投資,台灣近年就業人數一年增加不及8萬人,民間投資動能不足是根本原因,儘管兩年來政府大力推動五加二產業、又編列四千多億的前瞻基礎建設,但依主計總處估計,過去兩年我國民間投資成長率為2.7%、-1.3%,今年上半年也僅1.1%,即使加上政府投資,我們的投資率仍舊低迷的很。連續多年投資動能不足,難怪所能創造的就業機會如此之有限。

第三、就業人數比失業率更重要:勞動統計裡有勞參率、失業率、就業人數、失業人數、勞動力等重要數字,長期以來多數人只看失業率,而忽略其他指標,以致難以看出真相。從歷年統計可以發現,一個健康的經濟,失業率的降低必須伴隨著就業人數的穩定成長,兩者缺一不可,我們日後需更看重就業人數這項指標。

近來府院高層經常以失業率創18年新低自豪,並據此認為總體經濟已獲改善。然而,由以上分析可知,近年失業率創新低係人力結構變化的巧合,並不可喜。我們呼籲當局認清勞動市場的真相,虛心接受就業市場仍然不佳的事實。事實上,若民間投資能回到正常水準,成長個一成,在更多就業機會挹注下,我們上半年的失業率可能早已降至3%以下了。

(工商時報/主筆室)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請上工商時報官網

工商時報@LINE
工商粉絲團
工商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