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8・旺報-專題報導

2018-06-08・旺報-專題報導
《玩翻端午6-6》 到清代吃粽席

宮廷換上應景擺設 還將粽子堆成山

清代雖是由滿族所建立,但為了鞏固統治,對京城一帶的傳統習俗基本上並不干預,相反的,統治者還曾提倡漢化,以「用漢官,近漢俗」以獲取民心。清代皇帝入關後,把漢族傳統文化作為開國創業、制禮作樂等各項方針政策依據,並有所發展。

原來農曆5月初五這天在滿族也是一個特殊節日,舊俗會吃椴木餑餑,並用來祭祀神靈。自清廷入關以後,坤寧宮5月祭神仍用椴木餑餑,而皇帝則是入鄉隨俗,也吃起粽子來,而且數量還相當驚人。

滿族原在農曆5月初五即有祭祀活動,後來引進漢俗,在端午祭祀這天也改用粽子祭拜神靈。圖為清西陵的清代祭祀表演。(取自新浪微博@河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滿族原在農曆5月初五即有祭祀活動,後來引進漢俗,在端午祭祀這天也改用粽子祭拜神靈。圖為清西陵的清代祭祀表演。(取自新浪微博@河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吃粽子前還得先射中

清乾隆年間,端午節要擺粽子供,設粽席;因端午這天宮中用膳主要為粽子,因此有「粽席」之稱。皇帝、皇后、皇太后及諸嬪妃膳桌上粽子會堆成一座座的小山,有的銀碟裝18個,有的用銀盤裝22個,還有的粽子以200個算作一「方」,每個膳桌上擺上兩方。

根據乾隆18年端午節膳單上的記載,乾隆膳桌上擺粽子1276個,皇后膳桌上擺了400個。皇太后、皇太貴妃1位,皇貴妃2位,妃子3位,嬪妃5位,貴人2位,常在4位,阿哥7位,公主1位,福晉2位,如此共擺放粽子650個。

因端午這天宮中用膳主要為粽子,因此有「粽席」之稱。(本報系資料照片)
因端午這天宮中用膳主要為粽子,因此有「粽席」之稱。(本報系資料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初一伺候皇帝早晚膳粽子用銀碟裝,備用2桌,每桌8盤(共計388個粽子),接下來連3天同初一。至初五,早膳伺候皇帝的粽子改成銀盤裝,粽子8盤1桌,2方1桌(共計594個)。而晚膳的粽子改用銀碟裝盤,1桌4盤,並有2方1桌(共計506個)。所以初一到初五就用了2652個粽子。當然皇帝一個人是吃不了這麼多粽子的,大部分多用來賞賜。

在吃粽子之前,還要玩一些小遊戲;「親教宮娥群角黍,金盤射得許先嘗」。即是把許多的粽子放在一個大盤子裡,讓人們站在一定的範圍內,用小角弓去射,射中哪個就先吃哪個。

端午用膳餐具也特別

宮內御膳房承擔端午節包粽子的任務,因宮上供要用粽子,設粽席以及賞賜文武百官、宮女太監們每人一份粽子,對粽子的需求量十分驚人,原有的御膳房廚役根本忙不過來,需要臨時調入許多幫廚,還得日夜包煮。

現今,每到端午節前,各食品加工廠也會製作大量粽子。圖為屈原故里一食品加工企業加緊製作具有當地特色的各類口味粽子。(新華社資料照片)
現今,每到端午節前,各食品加工廠也會製作大量粽子。圖為屈原故里一食品加工企業加緊製作具有當地特色的各類口味粽子。(新華社資料照片)

為博取帝后歡心,廚役們從端午節前10幾日就開始絞盡腦汁,精心策劃,從粽子的外型到內餡,逐級呈報,直到皇帝批示「欽此」為止。有時還要反復多次,才能討得皇帝批示,因此紫禁城內的粽子,有其獨特的風格及味道。乾隆皇帝便曾作詩道:「粽席蒲觴苓令辰,天中景物一番新。」

用膳時,皇帝要喝菖蒲酒,賞眾人喝雄黃酒,皇帝使用的是帶有「艾葉靈符」紋飾的餐具。而膳後的茶果,是桑葚、櫻桃、茯苓等適時的鮮果。

端午節這天,皇帝朝冠上戴艾草尖,身穿藍棉紗袍,紅青棉紗繡2色金龍掛。皇后、皇太后及宮中女眷頭上則配戴五毒簪、艾草簪或綢布制的老虎簪。且宮內陳設無不體現端午節的特點;如牆上掛上龍舟呈祥緙絲掛屏,各宮裡用的薰香都是菖蒲根、莖為原料製成的。

除了龍舟賽也看端午戲

另外,在端午節當天,宮中還有許多的活動,例如演屈原沉江戲、屈原成仙、天師除毒、採藥伏魔等應景戲,圓明園福海內賽龍舟──圓明園自5月1日起,便開始「演龍舟」,至5日「賽龍舟」。再有端午賞賜以及各地所進的「端陽貢」也是端午活動之一。

與端午有關的民間傳說故事,也搬上戲劇舞台。圖為明華園戲劇總團為端午節精心打造的年度大戲《超炫白蛇傳》(本報系資料照片)
與端午有關的民間傳說故事,也搬上戲劇舞台。圖為明華園戲劇總團為端午節精心打造的年度大戲《超炫白蛇傳》(本報系資料照片)

只是端午前後正值農業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時節,若遇上乾旱少雨的天氣,皇帝為了表示對民間疾苦的重視,會放棄觀看龍舟賽,親赴黑龍潭祈雨。

清代南方尤其吳地端午風俗講究要稍微多一點,從漢代就流傳下來的五色縷,在清代被稱為「長壽線」。結五色絲線為索,繫在小孩的手臂上,一般男左女右。而對小孩來說,還有一種風俗,就是編銅錢為虎頭型,掛在胸前,以示其勇猛,稱為「老虎頭」;有的給小孩肚兜上繡虎形,稱為「老虎肚兜」。

端午習俗隨著時代推移演變,有些流傳至今,有些則消失在朝代更迭中,而不同朝代也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端午文化。這些禮俗與傳說,不僅傳承先民的記憶與生活樣貌,亦成為了我們華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資產。這也可以在我們享用粽子的同時,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編輯/蕭民傑)

 

延伸閱讀

《玩翻端午6-1》 到南北朝吃角黍

《玩翻端午6-2》 到唐代交換禮物

《玩翻端午6-3》 到宋代吃冰鎮粽

《玩翻端午6-4》 到元代學射柳

《玩翻端午6-5》 到明代穿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