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一個政治環境相對寬鬆、民風醇厚的時代,每到節日也是過得熱烈張揚。宋代端午節並不局限於五月初五這天,而是從初一就開始準備;初一到初四,大街小巷便充滿著叫賣端午「節物」的小販,「節物」主要有桃枝、柳枝、葵花、蒲葉、佛道艾等物品。而到五月初五才是端午的高潮,人們把「節物」陳設於門首,用茶酒供養,舉行祭祀活動及其他活動,例如插艾草、沐浴。
插艾草需在天未亮時,便將艾草插在門上。有些地方還會將艾草編成「人形」,或者乾脆裝飾「張天師」像。這一天,人們還要沐浴。《歲時廣記》引用《瑣碎錄》寫道:「五月五日午時,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氣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平安彩帶再進化
宋人楊無咎一闕《齊天樂》的詞,上片即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寫盡宋代民間端午風情。
宋代民間婦女與兒童也都會在端午節這天配戴百索、艾虎、符籙(案:一種道家用來役使鬼神的神祕文字。)或五毒圖這類避邪飾品。「百索」,是用條紋清晰的絲線繡織而成各種飾品,配戴或掛於脖子上,也可以互相贈送。而小孩則會纏繞在手臂上。「艾虎」是將艾草剪成小虎形,或在所剪彩虎上黏貼艾葉,戴在頭上避邪。「符籙」則是將彩色絲織品剪成小符,戴在頭上或插於髮髻之上,所以又叫「釵頭符」。而「五毒圖」則是結合蜈蚣、蚰蜒(案:節足動物,與蜈蚣同類)、蛇、蠍、草蟲。宋人認為,這五毒可以治療瘡癤,也可以毒死其他害蟲,所以就將牠們做成圖飾,配戴在身上。
粽子口味更豐富
再說到端午一定要吃的粽子,宋代的粽子品種繁多,稱呼各異,《東京孟華錄》、《武林舊事》、《夢粱錄》、《事文類聚》等均有記載。《歲時雜記》記載:「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又名九子粽)」。
歐陽修寫過一組。「十二月詞」的寄漁家傲調,其一寫「五月」的詞寫道: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糉。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裏黃驪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從「五色新絲纏角糉」足以佐證,從唐至宋,民間用彩色絲線纏綑粽子的習俗。
另外,粽子的花色品種豐富,形狀和內餡也都有了很多創新,還出現了「蜜餞粽」,即果品入粽。大文豪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道出了那時已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從宋代張耒《端五》詞逸句(失調名):「水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之句,則描寫詩人吃冰鎮粽子的情形。此時還出現了用粽子堆疊而成亭台樓閣、木車牛馬作廣告,可見宋代吃粽子變化之多,更已經形成一種時尚。
當然,宋代觀賞龍舟競渡亦相當盛行,不少詩詞中即有大量龍舟的描寫,例如楊萬裡的《端午前一日阻風鄱陽湖觀競渡》,即有「錦標贏得千人笑,畫鼓敲殘一半春。」寫觀看競渡的熱鬧。黃裳的《減字木蘭花‧競渡》:「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更可看出龍舟賽的場面宏大,詞作場面驚心動魄,氣氛緊張激烈,猶如龍舟競渡的實況轉播。
宋代關於端午的詞作甚多,文人將端午的習俗及活動都詳細且自細的紀錄在詞句中,幫助我們更了解當時的情況。根據統計,《全唐詩》和《全宋詞》中共收錄了95首端午詩詞。唐代23位詩人,共創作了28首端午詩歌,而宋代46位詞人,共創作了67首端午詩詞。其中有17位詩人更創作了2首以上,例如蘇軾和著名政治家史浩,即創作了4首。造成宋代文人大量創作的原因之一,或許便是因為宋代相對寬鬆的休假制度吧!(參考《古代休假5-2》 宋代節日最豐富 逢節必休)
宋徽宗給自己改生日
端午節在宋代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宋徽宗趙佶,生於元豐五(1082年)年5月5日。但是在《宋史‧徽宗紀》中記載宋徽宗「豐五年十月丁巳生於宮中」,說他的生日是10月10日,還把10月10日定為「天寧節」。根據南宋詞人周密著有《癸辛雜識》,其「五月五日生」條下云:「徽宗亦以五月五日生,以俗忌改作十月十日為天寧節。」因古代說法,端午並非吉日,而且認為這天出生的孩子身上會有晦氣,對父母不利,這恐也是宋徽宗生日改期的原因吧!
(編輯/蕭民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