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到了元代,民間的習俗活動反而較沒前代那麼熱烈,儘管元代還是有把端午列入休假日,給假1天。但或許是受外族(或北方)文化影響,過節方式也較不同。
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自古有開頭、初始之意,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又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來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但有一有趣的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
元世祖下令禁止龍舟賽
元代民眾端午的競渡活動看似較不熱烈,從元代繪畫中可以曉見,划龍舟或競渡的題材作品並不興盛,偶有所見則多為南方畫家所繪。以地域來講,主要原因在北方河道稀少,舟行不便,龍舟競渡最需要的就是河道,另一則為風俗所致。
又元代初年(公元1293年),因福州路在賽龍舟時出現嚴重的事故,元世祖下令禁止在端午節進行龍舟賽的緣故。雖然人民仍然有些「私賽」的情況,但畢竟活動已受官方打壓。
至於風俗,北方人過端午自唐宋兩代即流行射柳,古有一句俗諺:「南方競渡,北方射柳。」即可看出南北習俗之不同。
元代脫脫等人撰《金史‧禮志》載:「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所謂射柳,就是一幫人各持弓箭,朝事前指定的某根柳枝上射過去,看誰能把它射斷。這種娛樂活動的危險性其實也不亞於龍舟競渡,因為端午節那天很多人都放假出來活動,射柳的時候未必能保證不會射到旁人。
此外中國各地還有打馬球、遊天壇、克石鬥仗(打石戰)等端午習俗,其中的「打石戰」之俗還流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等東亞地區。
呼應端午時節陰陽之交
依此推斷,端午划龍舟救屈原也原只是某個地區的說法,真正含意恐是人們借這個機會,彼此做一番競賽,真正的目的則是呼應端午時節之「陰陽之交」。陸近代學者劉曉峰撰〈節俗如何結構了特殊的文化空間──從端午節俗間的內在邏輯聯繫談起〉謂:「端午與夏至有關,是陰陽變化極為激烈時期,在這樣兩個陰陽轉化新舊更替的特殊時間,通過對天地陰陽之氣相爭進行模仿,會促進陰陽之交,進而達到促進人類和萬物的繁殖,達到人畜與稼禾興旺的目的。」
至於在宋代已發展多樣的粽子,元代則是將包裹粽子的葉子從菰葉改為箬葉(別名大葉萬年青、竹葉盤、九龍盤或竹節伸筋等)和蘆葦,品種也增加了很多,突破菰葉的季節限制。
儘管端午在元代沒有受到太大重視,但至少不像元宵節整個慶祝活動被官方禁止,所以傳統的習俗活動大致上還是有被保存下來,也才能開啟明代的另一場變革。
(編輯/蕭民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