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9・旺報-分析整理

2018-05-19・旺報-分析整理
《玩翻端午6-2》 到唐代交換禮物

繽紛絲帶討吉祥 皇帝也要跟流行

前文提到,端午節的習俗由來自古,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至南北朝時代,傳統的過節習俗始成地區風尚並且推廣到各地,流傳至今。於是每到端午,便會有吃粽子及划龍舟的習俗活動。

元稹有詩寫道:「雜蓴多剖鱔,和黍半蒸菰。綠粽新菱實,金丸小木奴。」說的主要是巴蜀地區的粽子。另外沈亞之的「蒲葉吳刀綠,筠筒竹粽香」及姚和的「渚鬧魚歌響,風和角粽香」,也都描寫了粽子的美味。

吃粽贈禮看競渡

然而唐代,粽子又有了些變化。唐代的粽子除了用粳米,還有栗子、大棗等配料。唐代京城(長安)的百姓在端午節時,常吃一種特殊的「百索粽子」,人們把粽子纏上許多色彩絢麗的絲線,和編織花紋的草索等,故稱之為「百索粽子」。另外還有「九子粽」,「九子粽」源於一種名叫九子蒲的蒲草,而粽子又與種子諧音,寓意得子,所以受民眾喜愛。

而在這天,長安的皇宮中還往往要趕製出許多粉團粽子讓人們用小角弓去射,誰射中就送給誰吃。

至於划龍舟,唐代張建封有首競渡歌,內容便寫到「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除描寫端午節前去觀看江南競渡的人多,也描繪出比賽的情景。另外儲光羲的「落日吹簫管,清池發棹歌。船爭先後渡,岸激去來波。」也是競渡名篇。

武漢屈原紀念館的民俗體驗活動上,兩位小朋友在展示她們所編的五彩縷。(新華社資料照片)
武漢屈原紀念館的民俗體驗活動上,兩位小朋友在展示她們所編的五彩縷。(新華社資料照片)

而當時,京城女子們還喜歡在身上佩帶五色絲線編成的彩帶,因民間流傳佩帶這種彩帶,可以延年益壽。唐代大臣權德輿曾在端午節得到過皇帝賞賜的五色彩帶,欣喜地寫下詩句:「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也描繪下了唐代端午節人們喜歡用數種顏色絲線,縫成圓圓的鐲子模樣,給孩子們戴在手腕和腳腕上,據說這樣可以祈求平安如意。

另外,唐代端午節時,民間還流傳著互贈禮物的習俗。人們要互相贈送彩絲編織物或其它物品。例如唐太宗在端午節時,贈送給大臣長孫無忌和楊師道絹扇時說道:「庶動清風,以揚美德。」端午節期間,親朋好友及同僚、同儕間互贈禮物,顯然在唐代蔚為風尚。

清明上河園內,身著漢服的工作人員為遊客發放粽子、五毒帽和香囊。(中新社資料照片)
清明上河園內,身著漢服的工作人員為遊客發放粽子、五毒帽和香囊。(中新社資料照片)

專挑午時作銅鏡

更有趣的是,唐代在端午節還有送肚兜的習俗。肚兜又稱「裏肚」、「護肚」,這種風俗又被稱為「送裏肚」。因端午節後天氣逐漸炎熱,孩子晚上睡覺戴上肚兜可以避免著涼感冒。肚兜用紅布剪成橢圓形,上面繡花圖案,大小剛好護住孩子的腹部,肚兜上有帶子,可以繫在孩子脖子上,左右帶子綑在腰間。人們還特意在肚兜上繡蟾蜍或五毒圖案,用以避邪、驅除毒害。

浙江鄉村裡的孩子們穿著新肚兜,戴著虎頭帽,迎接端午節。(新華社資料照片)
浙江鄉村裡的孩子們穿著新肚兜,戴著虎頭帽,迎接端午節。(新華社資料照片)

除了皇帝給大臣送禮,唐代端午還有給皇帝製作進貢銅鏡的習俗,這是唐代製鏡工匠的一個獨特習俗。詩人白居易在《百鍊鏡》一詩寫道:「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瓊粉金膏磨瑩已,化為一片秋潭水。鏡成將獻蓬萊宮,揚州長吏手自封。人間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飛天龍。」每天端午節的正午時分,唐代製鏡工匠就在揚州的長江中心的船上鑄造銅鏡,專門進貢給皇帝,稱為「天子鏡」。

唐代人們在端午節互贈禮物的風尚至今已經不見,但仍舊保留了先人在「毒月」趨吉避凶的習俗,也帶動了端午交流的輕鬆一面。

(編輯/蕭民傑)

延伸閱讀

《玩翻端午6-1》 到南北朝吃角黍

《玩翻端午6-3》 到宋代吃冰鎮粽

《玩翻端午6-4》 到元代學射柳

《玩翻端午6-5》 到明代穿吉服

《玩翻端午6-6》 到清代吃粽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