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9・旺報-綜合報導

2019-03-19・旺報-綜合報導
枳椇子養陰生津 古人靠它解酒

拐棗,學名枳椇子,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乾燥成熟帶肉質果柄的果實或種子,果實紅褐色,10至11月成熟。
《本草綱目》載:「枳椇,又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成熟之後的拐棗如蜜一般甜。

枳椇子有養陰生津、止渴除煩、潤腸通便、解酒毒之功,用於治療中酒毒、煩渴、呃逆、二便不利等。其中最為引人注意的要數解酒的功效。《雷公炮炙論》雲:「弊箅淡鹵,如酒沾交」,甑中用的箅,能夠淡鹽味,就像酒沾到了枳椇枝就變成水一樣,這是關於枳椇解酒的最早記載。

現代藥理學表明,枳椇子含葡萄糖、果糖、硝酸鉀、過氧化物等,能顯著降低乙醇在血液中的濃度,促進乙醇的清除,消除酒後體內產生的過量自由基,阻礙過氧化脂質的形成,從而減輕酒精對肝組織的損傷。

《蘇東坡集》中記載了一則醫案,說的是蜀醫張肱用醒酒藥治好了蘇東坡同鄉的消渴病,方中主藥就是枳椇子。蘇東坡朋友「病消渴,日飲水數鬥,飯亦倍常,小便頻數」,服藥不解。蜀醫張肱診後命其「取麝香當門子以酒濡濕,作十許丸,用棘枸子(枳椇子)煎湯服之」,取效。張肱分析其病機為「果實、酒物過度,積熱在脾,所以食多而飲水。水飯既多,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麝香能解酒果花木毒。棘枸亦勝酒……故此二物為藥,以去其酒果之毒也。」(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