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5・工商-專家觀點

2018-08-05・工商-專家觀點
工商社論》雙王交鋒新南向政策,孰是孰非?

前,全國工業總會新任理事長王文淵批評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欠缺有效或具體的措施」,故大力推廣新南向政策「值得商榷」。他指出台灣和東協國家缺乏有效的租稅協定、投資保證協定、投資東協仍有人身安全的顧慮。尤其是根據他的親身體驗,台塑集團在越南投資上千億元的河靜鋼鐵廠,歷經環保抗爭、天價賠償,吃盡苦頭,非外人可道也。

對此,經濟部王美花次長回應表示,蔡政府上任以來,新南向經貿、投資皆有顯著成長。而2018年上半年投資金額的下降,係內部統計的落差,因為不少台商經由第三地前往東協國家投資金額並未列入,不足以反映真正的投資實況。另一方面,加上中美貿易戰開打,新南向的布局及政策的推動確有其必要。

平心而論,為了避免對中國經貿、投資的過度依賴,政府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透過經貿、文化、教育、醫衛的交流,有助於鞏固台灣和東協國家關係,並延伸台灣的海外市場;加上當前中美貿易戰方面,積極尋求大陸以外的布局基地,是個不錯的替代選擇。而台商利用避稅天堂前往東協國家投資,的確會低估台灣企業在東協布局的實況。

但另一方面,王理事長的顧慮也非無的放矢,台塑河靜鋼鐵廠設廠的環保抗爭、天價賠償夢魘,缺乏政府的居間協調,租稅、投資保證協定的付之闕如或過時,加上東協過去排華風潮的疑慮,確實是廠商投資東協國家時的極大不確定性。而大企業尚且蒙受如此待遇,中小企業一旦出事,將求助無門。

鑑此,政府應扮演更積極角色,包括在自由貿易協定的努力,租稅協定、投資保證協定的簽署或重新洽簽,以降低台商海外投資的總體風險,同時,加強落地策略,或透過平台、整合海外台商力量,提供充分資訊,降低企業投資的市場風險皆有其必要性,我們的建議如下:

第一,邀請東協國家退休官員、專家等,來台舉辦說明會:針對東協國家可能的目標城市,邀請退休官員、律師、會計師、勞工專家、公協會,乃至台商領袖來台,在北中南東召開說明會,讓有意前往東協國家投資的廠商,瞭解可能的商機、風險,過濾了初步的風險及對大環境更有精確的掌握,可望降低企業投資的門檻及風險。

第二,強化台灣在東協經貿機構的人力、預算等:根據報告、政府投入3年42億元新台幣投入新南向政策規劃,加上教育部、科技部、經濟部、衛福部投入的預算,和海外援助計畫(ODA),一年百億台幣左右。相較於大陸的中國亞太投資銀行的1,000億美元貸款資金、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規模相對很小。

在預算不足下,應更有效率的使用,包括聚焦國家、市場及商業模式。尤其是海外代表處、辦事處、外貿協會等應加強其人力、預算及任務的重新編組,將資源花在刀口上,才能產生更大的動能。此外,政府應結合海外的台商協會、華僑協會、台灣在東協設立的銀行據點,並建立平台、交換資訊,進而相互支援以降低風險。

第三,加強台商前往東協國家投資的落地協助:相較於韓國、日本大商社的協助中小企業在海外布建通路、供應商,政府政策應該積極。為了協助中小企業新南向,政府必須慎重考慮在目標市場設置「海外商貿運籌基地」,作為中小企業海外物流、商貿及展示的基地,並以此連結海外供應商與行銷通路商。在作法上,可以有效結合近來投資東協的台商,以及在東協國家發展較久的華商。其次,結合台灣有意前往東協發展的年輕人,以及東協來台求學的年輕人,經過專業訓練,並禮聘東協國家的企業人士、退休官員、律師、會計師擔任講師,訓練完後即成為海外拓銷種子部隊。在基地的選取上,可以在目標城市(如吉隆坡、胡志明市等)之郊區找到一塊約20公頃,開發經費約20~30億元,並可由台商、華商、台灣在東協投資的銀行共同出資,而政府則扮演幕後整合角色。

未來如推動成功,則可產生示範效果,由吉隆坡、胡志明市,推廣及於馬尼拉、仰光、曼谷等地。有了落地的規劃策略,台灣的中小企業、傳統產業將有更完善的支援、後盾,未來新南向政策不再是口號,而是有血有肉的具體支援策略。

第四,人才、資金、技術回流生態系的建立:新南向政策目前以海外經貿投資為主軸,但引領資金、技術、人才回流生態系的建立也不可或缺。並透過標竿成功案例,給予民眾信心,再透過適度宣導,可以增加民眾對新南向政策的支持。

(工商時報/主筆室)

更多延伸閱讀

工商粉絲團
工商粉絲團
工商時報@LINE